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对主动配电网的影响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对主动配电网的影响

D ;进行主动控制和主动管理! 组合控制各种分布式
能源!加大配电网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 在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能源中!新兴的电动汽车 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形式 ) !* & 其自身 具有电 源 负 荷 双 向 特 性 以 及 电 能 获 取 多 元 化% 零
# 低$ 排放% 高效率等优势! 并且伴随着 电 池 存 储 技
' 78 () ) *" + + , , , . / *. . "0 . ' '
以综合控制分布式能源 # 分布式发电% 柔性负载和储 能$ 的配电网!可以使用灵的网络构架实现潮流的 有效管理!分布式能源在其合理的监管环境和接入准 则基础上承担对系统一定的支撑作用& 主动配电网
主动配电网 关键技术专辑
进入 $# 世纪后! 在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推进要 求下!配电网发展进入新的章程& 大量分布式电源% 储能设备和客户双向负荷等分布式能源资源开始接 入!打破传统配电网潮流单向辐射状供电
) #*
是智能配电网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基本定义和构成目 前已得到国际学术界与业界的广泛认可!主要通过使 用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来管理潮流! 以便对局部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1+ 2, " 2 3(4 & / ("5 ' * , 6&7 & * 8 (+ 9: , / * + , ; % * , ("
1 2% 3 '4(& '! 5 6 27 898! 7 6 :; "'9! <= $ >5 3 & "? 8'! @ 6 A (3 . (/ '4
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1 08:29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2583.TM.20150101.0829.005.html 电'力'建'设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 ) * + , . +/ 0 1 * 2 0 34 , 5+ , . 0 3
术%电机充电技术及配套设施的大力发展! 电动汽车 将获得更大的推广价值与发展空间& 目前!电动汽车 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初步形成规模市场& 我国+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 $%## F $%$% 年$ , 也提出到 $%$% 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应达到 &%% 万 辆!而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动汽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与行驶里程相关& 国内的研究通常将电动汽车分类为公交车%出租 车%公务车和私家车 9 类& 其中公交车和公务车的行 驶特征较明显!充电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 出租车的 充电时间规律明显! 地点随机性强' 私家车主要被用 于上下班以及娱乐休闲生活等!充电时间和地点都很 复杂!通常进行再次分类来统计规律 ) &* & 由于公交 车%出租车和公务车有运营制度和社会需要的限制! 充电负荷的可控性主要针对私家车和公交车&
' $ %单辆汽车充电负荷模型
电动汽车本身具有以下特性"
# # $ 本质上是用户的交通代步工具! 充电行为需
要以满足用户出行为前提!即电动汽车的可用时间是 有限的&
# $ $ 充电行为在时间以及空间上都具有不确定
' %电动汽车负荷预测
' ' %充电负荷影响因素 ' '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性!主要依托于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 这使得单辆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在时间上的分 布具有极大的随机性& 综合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后!单 辆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可以表示为
#B . (""# "C 2 # / . ) D 3 . & # 2 '43 '/ / D 3 '4! E / 3 ? 3 '4 % 3 & ") "'4 F '3 G/ D H 3 ) 9! E / 3 ? 3 '4 #%%%99 ! I (3 '& $ 5 < = > ? 5 0 > "= . ) 3 G/ J3 H ) D 3 K8) 3 "' '/ ) , "D L . "'H ) D 8. ) 3 "' D / # 3 / H"' ) (/J/ G/ # "*0 / ') "C L/ 9 ) / . ('"# "43 / HH 8. ( & H"'M 4D 3 J & 'J "*/ D & ) 3 "' . "') D "# "C # & D 4/ M H . & # / 3 ') / D 0 3 ) ) / ') D / '/ , & K# / / '/ D 49! 3 ') / D & . ) 3 "' "C . (& D 43 '4 & 'J J3 H . (& D 43 '4 C & . 3 # 3 ) 3 / H , 3 ) ( 4D 3 J& 'J H 0 & D ) / # / . ) D 3 . 3 ) 9 8H / -<3 ) () (/ 3 '. D / & H / J *"*8# & D 3 ) 9 "C / # / . ) D 3 . G/ (3 . # / !) (/ D & 'J"0 . (& D 43 '4 K/ (& G3 "D "C # & D 4/ M H . & # / 2 !8H / D H 3 ') 3 0 /& 'J H *& . /, 3 # # 3 '. D / & H /) (/8'. / D ) & 3 ' 3 'C # 8/ '. & # C & . ) "D H3 ' *", / D 4D 3 J "*/ D & ) 3 "'-; (/D / H / & D . ( 0 & 3 '# 9 H ) 8J3 / J ) (/ 3 'C # 8/ '. / "C / # / . ) D 3 . G/ (3 . # / . (& D 43 '4 0 "J/ "' 4D 3 J J& 3 # 9# "& J. 8D G/ ; (D "84( & '& # 9N 3 '4 ) (/ *D "K& K3 # 3 ) 9 J3 H ) D 3 K8) 3 "' "C / # / . ) D 3 . G/ (3 . # / 8H / D H ( JD 3 G3 '4 (& K3 ) H ! &# "& J0 "J/ # "C / # / . ) D 3 . G/ (3 . # / H , & H / H ) & K# 3 H (/ J& . . "D J3 '4 ) ") (/. (& D 43 '4 *", / D & 'J / '/ D 49 J/ 0 & 'J . (& D & . ) / D 3 H ) 3 . H -; (/ ') (/3 'C # 8/ '. /"C / # / . ) D 3 .. & D H 3 ' 8'. "') D "# # / J& 'J . ""D J3 '& ) / J. (& D 43 '4 0 "J/ H , & H . "0 *& D / J! , (3 . ( G/ D 3 C 3 / J ) (/& . ) 3 G/D "# /"C ; (/. "0 *& D 3 H "' , & H J"'/K9 H 3 0 8# & ) 3 "' , 3 ) ( ) (/& . ) 8& # . (& D 43 '4 H ) & ) 3 "' "*/ D & ) 3 '4 J& ) & . ""D J3 '& ) / J. (& D 43 '4 3 '& . ) 3 G/ J3 H ) D 3 K8) 3 "' '/ ) , "D L@ ) A BC ? : = "& . ) 3 G/ J3 H ) D 3 K8) 3 "' '/ ) , "D L' / # / . ) D 3 .G/ (3 . # / H ' 8'. "') D "# # / J. (& D 43 '4' . ""D J3 '& ) / J. (& D 43 '4' # "& J. 8D 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