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步入大学,我们都不再是中学里衣食住行全部都由父母来承担的孩子,离开了家庭,面对一个人的生活,就要学着照顾自己。
现在社会的进步是无法预计和形容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希望,同时也背着多重的身份站立在这个社会中,其一就是消费者。
在大学里,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消费结构是否合理,消费水平如何,对我们今后的人生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关注我们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洞察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及时培养在消费上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成为了当代各界人士相当关注的话题。
因此,此次特地做了以“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重庆市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我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记录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实际情况,并整理分析成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调查概况;消费调查状况分析;对策及建议;一,调查概况为了更好地了解重庆市大学生整体的消费现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我们从消费水平、消费来源、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
在2012年11月25日到12月13日期间,我从重庆各大高校的众多学生中,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此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后面附件),本次调查发出问卷50份,实际收回问卷48份,有效问卷为48份,回收有效率达96%。
其中,男生19人,女生31人。
具体情况如下:二,调查状况分析(一)大学生消费基本情况1.消费水平从下图数据显示中我们可以知道月平均消费金额在800元以下的学生占55.0%, 800—1200元(包含800元)占25.0%,1200-1800(包含1200元)占14.0%,1800—2500(包括1800元)的占4.0%,2500元以上占2.0%。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800元以下,每月消费金额超过1200元的只占20.0%,层次性较为明显,而且是逐层替减的,不过由此也可知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2.经济来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日常消费经济来源方面,70.0% 的学生生活费主要由父母供给,课余打工占17.0%,参加学校勤工俭学占8.0%,奖学金占2.0%(大多因奖学金直接抵用学费,而不能作为生活费),其它占 3.0%。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的生活费都是来自家庭的支持,学生不能自力更生去寻求经济来源,经济独立能力较弱。
但也有部分同学是自己打工赚钱作为自己的生活费主要来源的,这值得肯定,不过我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花在做兼职的时间应该适度,不要因为兼职而影响学习。
55.0%25.0%14.0%4.0% 2.0%月平均消费额800元以下800—12001200—18001800—25002500以上3.消费方式要理性消费就应先学会计划性消费。
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有计划消费的占44.0%,.能省则省的占33.0%,毫不在乎肆意挥霍的占6.0%,选择其他的占17.0%。
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总体上是比较稳定,有计划性的。
但也有部分学生是毫不在乎肆意挥霍,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有必要进行正确的消费观教育。
4.学生消费顾虑从下图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学生消费时担心钱不够用的占44 %,对于商品的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17.0%70.0%2.0%3.0%生活费主要来源生活费主要来源选择占33%,心疼父母的血汗钱的占2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计划做得还不够好,还会有钱不够用的问题。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在消费的同时能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消费是比较理性的。
5.消费结构方面每月的通讯费用:50元以内占22 %,50—100元的占50%,100—150元的占28%。
从数据中可知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100元之间,这是比较合理的。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讯费是超过100元的,据我们了解有些是因工作需要,但也有学生是因为远程恋爱或同学朋友在外地的,煲电话粥是经常的事,这导致他们的通讯支出超过了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在手机消费方面,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每学期花费在护肤着装等形象的费用:2000元以下占61%,2000—3000元占33%,3000元以上占6%,这说明大学生花在形象上的费用还是比较合理的。
大学生基本上是一个纯消费群体,过高的消费追求会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普遍大学生还是有此意识的。
每学期花费请客送礼等面子消费方面的费用:300元以内的占33%,300—500占元22%,500—800元的占22%,800—1000元的占23%。
从数据中可知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的人情消费都占了挺大的比重,请客吃饭和聚会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们的人情消费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在这种支出呈现一种上升趋势,让人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33.0%44.0%23.0%消费顾虑消费顾虑忧心。
6.当钱不够用时的解决办法自己存钱的占55%,直接向父母要钱占33%,向别人借了再说占11%。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知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挺强的,当没钱时不会毫无节制的花,大部分会自己攒钱,还是挺体贴父母的。
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没钱时直接向父母要或向别人借,说明他们的储蓄观念淡薄,虽然不能批评他们的不对,但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也是非常必要的。
7. 消费水平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刚刚好的占44%,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偏高的占33%,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非常低的占15%,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偏低的占6%,认为非常高的占2 %。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是适度的,但也有好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超出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另有小部分同学则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低得无法接受。
33.0%55.0%11.0%1.0%钱不够用时的解决方法向父母要钱自己存钱向别人借了再说其他(二)大学生消费结构特点1,理性消费是主流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
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
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
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廉物美的商品。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2,大学生开始重视健康消费当前的大学生们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保健的支出正在上升。
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而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或生存型消费也日益朝着更加营养,更加注重品位的方向发展。
3, 消费差异日趋明显一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消费构成相对简单、总体消费水平也较低。
二是来自城市的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要相对高于农村的学生,同时,消费构成也相对多2.0%33.0%44.0%6.0%15.0%自评每月消费情况非常高偏高刚刚好偏低非常低样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发达与否,不仅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影响着当前大学生们的消费构成和消费理念。
4,消费呈现多层次化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
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手机已经达到人手一部,mp3,MP4已经过时,改用mp5,ipad了。
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买电脑”,其次是“旅游”,反映出大学生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另外还可根据问卷调差数据看出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因此,在服饰,饰品,化妆品,美容等方面,消费日趋增高,且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
5,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
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
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
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98%,有的人甚至拥有多部。
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各消费场所的VIP卡不少于学校的所有证件,电脑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
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
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名牌、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
对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90%的学生表示肯定。
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6,爱情、友情消费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消费比重的重要方面爱情和友情是大学校园不得不说的故事。
爱情是神圣的,但爱情也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或多或少地渴望过爱情,更有人说,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但爱情的巨大投入仍会令不少家境相对困难的学生望而却步。
当然,这并不能成为那些校园爱情的执着追求者的障碍。
“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
”已经成为不少校园爱情男主角的忠实信条。
调查显示,仅有不到两成的学生承认有男/女朋友(这与实际数字相差较大)。
从这不到两成的问卷上显示:有了男/女朋友之后,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相对减少,其他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支出相对增加,男生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30%的“男主角”们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约在500元左右。
而对于有了异性朋友却又不同校的同学来说,每个月生活费中的相当一部分都“贡献”给电讯业了。
对于恋爱费用的来源,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更多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
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有关。
调查数字表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社团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不仅占据了当前大学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也在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人情消费因为其形式多样和不确定性而相对难以统计。
朋友、同学间的你来我往,请吃请喝是在所难免的;生日聚会等各种形式的庆祝聚餐是不可或缺的;与不在一起的亲人、朋友的感情联络也是绝对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