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为大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门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发生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防治。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领域中一门基础性、前沿性、桥梁性课程,它具有理论体系完整、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等特点。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学科与临床知识,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目的:通过本课程授课,学生应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技能,并能将之应用于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阐述、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同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任务: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同时应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等,明确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在基础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免疫的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了解:免疫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发展现状。
第二章抗原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分类及抗原决定簇与交叉反应等概念,明确交叉反应理论在临床的意义、及抗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抗原的概念(广义、狭义)及其基本特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抗原的概念(广义、狭义)、抗原基本特性、抗原分类、及抗原决定簇的定义。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的概念;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交叉反应在临床的意义;3.了解: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别,常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佐剂、有丝分裂原、超抗原)的概念、种类和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等、明确抗体在免疫应答中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教学难点: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及其意义;3.了解:免疫球蛋白理化特性、编码基因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
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和特点。
第四章补体系统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补体系统的组成、理化性质、激活途径及其生物学活性,明确补体系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与意义及补体系统异常与临床常见病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补体系统活化的过程与特点。
教学难点:补体系统不同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补体系统的组成、基本特征和生物学功能;2.熟悉:补体系统活化的过程、特点;3.了解:补体不同激活途径的异同点及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
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与HLA分子的概念、结构、功能及特性等,明确MHC 在医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HLA分子功能、特征与组织分布。
教学难点:HLA分子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与特性,HLA分子结构、组织分布;2.熟悉:HLA分子功能、特征;3.了解:HLA在医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第六章免疫系统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组成、结构及功能,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免疫细胞的组成及生物学功能。
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明确免疫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难点: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的组成,T、B细胞表面主要表面标志及T、B细胞亚群与其免疫学功能。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细胞因子的概念、主要的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2.熟悉: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及免疫器官功能。
T细胞表面TCR分子结构及特点,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T细胞分化发育,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递呈。
细胞因子的共性;3.了解: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
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细胞粘附分子的基本概念。
第七章免疫应答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基本过程及免疫应答的调节,明确免疫应答在免疫学中的地位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B细胞对TD-Ag的识别及其应答规律。
教学难点:TI-Ag、TD-Ag诱导B细胞活化的区别。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和基本过程,B细胞对TD-Ag的识别及其应答规律,B细胞应答的效应,效应性T细胞的功能和效应机制。
天然免疫应答的主要组分及功能;2.熟悉: TI-Ag、TD-Ag诱导B细胞活化的区别;3.了解:天然免疫识别机制和生物学意义,免疫耐受、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临床疾病及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临床疾病、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2.熟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3.了解:各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第九章免疫学应用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免疫学诊断的理论及应用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教学难点:免疫标记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特点,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2.熟悉:常见体液免疫检测与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常见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3.了解:体内免疫检测技术。
第十章细菌形态与结构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及细菌的形态检查法,明确细菌形态与结构知识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防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细菌的测量单位、细菌基本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2.熟悉:细菌特殊结构的种类,荚膜、芽胞、鞭毛、菌毛的特性及功能,革兰染色的方法和临床意义,L型细菌概念与临床意义;3.了解:革兰染色的原理。
第十一章细菌的生理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细菌的理化性质、生长繁殖规律、细菌的人工培养及细菌的代谢产物与意义,明确细菌生理规律知识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规律。
教学难点:细菌的重要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方式,细菌的重要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作用;3.了解: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细菌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的分布、人体正常菌群定义及意义,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明确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知识在临床细菌传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常菌群定义及生理作用、条件致病菌定义及致病条件,常用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法。
教学难点: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作用的因素。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正常菌群、菌群失调的概念,正常菌群生理作用,条件致病菌致病条件;2.熟悉:常用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法;3.了解: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作用的因素。
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细菌变异的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机制,明确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机制。
教学难点: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无;2.熟悉:无;3.了解: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及机理、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医学意义。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机体的抗菌免疫、感染的种类与类型,明确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在临床细菌传染性疾病诊断与预防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细菌的致病性构成因素,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教学难点:细菌的致病性构成因素。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构成因素,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2.熟悉:内、外毒素的作用特点及区别,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与途径、感染的类型,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和传播途径;3.了解:无。
第十五章球菌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属、奈瑟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明确如何诊断及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各类致病性球菌的特征性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教学难点:无。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常见病原性球菌的致病特点、特征性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属的特异性检查方法;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的分类,血浆凝固酶试验、抗“ O ”试验、胆汁溶解试验原理;3.了解:病原性球菌的常规微生物学检查和基本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肠道杆菌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明确如何诊断及治疗由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