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四种主题浅析
丁香般芬芳哀怨的《雨巷》用朦胧的意境打动了千万读者,它的主题又是什么呢?拨开江南朦胧的雨丝,我们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探讨其中蕴含的丰富主题。
一、爱情之歌——《雨巷》的爱情主题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雨巷》是戴望舒跻身中国现代诗坛的成名作,敏感而忧郁的戴望舒在创作这首诗时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呢?知人论世,或可曲径通幽。
《雨巷》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1928年8月10日),在这首诗里,诗人用语言打了一个朦胧而难解的爱情“丁香结”。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戴望舒当时还是一个23岁的青年。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应该就是他心中暗恋的女神施绛年(施蛰存之妹)。
戴望舒和施蛰存是很好的朋友,在文学上二人息息相通,共同高擎现代文学的大旗。
受哥哥影响的施绛年也酷爱文学,她热情大方,美丽可爱,深深地打动了戴望舒。
坠入爱河的诗人有忧郁的眼神,但因外貌丑陋而生的自卑心态又让这个初恋注定是个悲剧。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
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正如刘保昌所说:“戴望舒写得最好的爱情诗,是在他结识了心中的爱人施绛年以后。
《雨巷》就是这段迷离惝恍、光影朦胧的爱情的结晶。
可以说,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将诗人抛上了幸福的云天,然后又扔进了痛苦的深渊。
”
从这个角度讲,《雨巷》显然是一首朦胧凄美的爱情之歌。
二、梦境之歌——《雨巷》的梦境主题
按照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其实是描述一个诗人潜意识中的梦境,它凄婉、迷茫而又美丽。
如果我们把“我”作为该诗的主题词,看到的则是主人公梦幻般地走进一个凄美梦境,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梦境是诗人真实内心的写于诗人爱做梦的青春年代,爱情之梦固然不提,但是文学之梦、进步之梦以及民主、自由的梦或许才是诗人真正的追求。
带有严重自卑心态的诗人用做梦的方式来阐发自己的希望,未免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出路。
“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或是一个虚指,或许是一个缠绵而繁琐的希望。
三、心灵之歌——《雨巷》的自我主题
是谁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是他,还是她?在诗中,诗人形象如此鲜明: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她的想象和诗人一样,同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他是诗人,她也是诗人自己。
形象一样,心绪一样,同样的惆怅,同样的彷徨。
诗人还运用自我描述的方式进行描写:“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本诗就是在围绕自己描述、发问。
在现实生活中,戴望舒由于早年患天花脸上留下了疤痕,这造成他少言寡语、极不自信的懦弱性格,也使他内心苦闷、惆怅。
在他的诗歌中,最好的倾诉对象就是自己。
我们看到那个姑娘也是“结着愁怨”的,但为什么自我心灵的拷问要投射到这个愁怨的姑娘身上,且有深深的寄托,更有严肃的拷问呢?如果那雾蒙蒙、阴沉沉的“雨巷”是这个世界的象征的话,那么这首诗无疑就是诗人在1927年革命理想破灭后内心压抑、惆怅的象征。
从这个角度看,《雨巷》又是戴望舒愁闷压抑的心灵之歌。
四、理想之歌——《雨巷》的光明主题
本诗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希望遇到——遇到——错过,从结构关系上来看,它传达着一种人生旅途中的孤寂与期待。
期待正是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所在。
从诗行中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惆怅、彷徨,就连那位“姑娘”也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
但是作者是不是在悲观地传达这种情愫呢?不,诗人是借这首诗歌来让读者明白,那个“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虽然存在,但并不等于我们要永远彷徨在那里。
他想激励读者,憎恶这雨巷吧,努力走出它,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在第一小节中诗人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最后一小节却说“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把“逢着”改为“飘过”意义何在?“逢”就是遇到,遇到之后就长期相伴,而“飘过”乃有不理睬之意。
可见诗人希望的是丢弃愁怨与苦闷,走向光明的、美好的生活。
不管是爱情、梦境、自我还是充满希望的主题,都是我们对《雨巷》丰富内涵的探寻,正如李商隐的《锦瑟》,朦胧中也有清晰主题的闪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