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按腹琐记”整理“按腹琐记”应首先源起于“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腹部手法。
”刘力红老师随后注解实践,故将理论知识,刘老师实践及诸位有代表性的提问和实践一并纳入,以飨诸位,共同体验中医手法的奇妙。
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腹部手法。
1.1《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意为五脏的问题,由六腑闭塞所引起。
诚如刘师所言:“六腑贵在通畅,以通为用。
六腑通,五脏才能发挥藏的功能。
”如《素问·五脏别论篇》:“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刘师:腹乃六腑之聚集地,其闭塞,其不通,我们很容易通过腹部的手法探知到,也就是适度力量的按压,若现疼痛,此处便是闭塞不通之处。
于此处保持力度,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再移它处按压,渐至整个腹部。
透过此法可使六腑通畅,六腑通畅,五脏才能藏精,生命才具有活力!此时月明夕:请教刘师,推拿中老师说,顺直肠方向按摩为泻,个人觉的为此泻即为补,内经中说顺其性则为补,腑以通为用,不知对否?刘师:其实腹部的按压都为泻,是以泻为补,通过泻来实现补。
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续)1·2经曰:“腹为阴,背为阳。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然阳之六腑全居阴腹之中,亦是阴中有阳。
观医圣仲景之《伤寒论》,三阳多实证,是其发病常态;三阴多虚证,亦是常态,如三阴见到阴实之症,则难治。
以此通评五脏六腑之虚实,确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故本篇题为《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刘师:以个人的理解,虚多言五藏,实多指六腑。
故五藏之虚多由六府之实所致。
以五藏藏精气,虚则不藏,故曰精气夺;六府传化物,实则不传,不传则闭塞聚积,故曰邪气盛。
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1·3按蹻大意。
《说文》:“按,下也。
”从手,安声,意为用手向下按。
确实如同高师教授的腹部手法,也就是按。
蹻,从足,乔声,意为用脚踩蹻躯干及四肢。
高师常说:“阳经可以用力,阴经则要轻。
”确实蹻的力度大于按,这就是按蹻。
其实,通过治疗腹部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如摩腹、腹针等等。
刘师:按腹琐记1:按者从手从安,安者不动也,故按者以力压之而不动也。
腹部即适宜此法,故曰按腹。
按压以痛为处,触及痛处以能忍受为度,不能忍受者力可稍轻,如此由浅及深,按至痛消始移按它处。
余按腹第八日,每晨四时许开按,不觉即到六时。
<老子>所谓"虚心实腹"于斯可见!附按腹手式: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1·4以痛为腧。
腹部手法治疗时,疼痛特别明显。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
腹部的痛也是如此,如是不通之痛,各种包块、条索现于手下,多感胀痛、刺痛,近之则痛剧;如是不荣之痛,手下亦有积聚之物,自觉不痛,喜揉喜按。
其实,痛也就是疏通的过程,祛病的过程。
刘师:按腹琐记2:按腹笫九日,按压腹部,其痛点会此隐彼现,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盖积聚日久非一日而成,故按之亦非朝夕之功。
以六府通一分,五脏藏精即多一分,自然饮食日香,精力日旺。
刘师:按腹琐记3:按腹当切记此起彼伏,此隐彼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层出不穷。
以此处之痛经按压已消,当按彼处时,此处之痛又可能浮现,然此非旧痛复发,乃深一层的病兆引现。
按腹亦会波及深层脊前之疼痛,此皆阴阳相引,由浅入深,是为吉兆。
只遵前述原则,持之以恒,不日必有消息!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1·5腹当服,所服水谷皆落入腹地。
高师教授手法课时常说:“手法施术,可以做到以指代针,可以做到以手代药。
比如背部的手法施术,就如同服用桂枝法,有开太阳之功;腹部的手法施术,就如同服用四逆法,有纳下藏精之功。
”诚如刘师所言:“腹部按法,六腑通一分,五脏藏精即多一分。
”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续)1.6腹通福,我们通常把到了中年而发胖的人,叫做“发福”。
或者提及发福,我们多半会想起大腹便便的肚腩。
可见,腹和福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
腹部腧穴,带“门”的颇多,腹部手法,疏通闭塞门户,五福得以临门,这也是一招通向福地的方法。
是腹地,亦是福地。
同有三和中医赵江滨:听从刘老师的教诲,近期每日清晨醒来即行按腹,自觉腑气通畅,底气大增。
且按至双侧天枢穴处,胀痛感直达腰部(腰部有旧疾),经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又言:背为阳,腹为阴。
人身真是奥妙无穷。
刘师按腹琐记4:按腹今日进入第十五日,体会了坚持的可贵!每日仍于晨四時至五時起按,持续一小时余。
按至十五日已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及神厥(肚脐)两侧,常能感到股股热浪流向后腰骶及两腿,温暖舒适无比。
按腹要在虚心实腹,心念专注于手下之感觉,故尔不唯畅腹健身,亦为禅定之一种。
刘师按腹琐记5:按腹进入17天,随着力度和层次的由浅入深,渐渐感到双手齐按有些吃力,有时需要腾出一支手来助力。
所以这又是一项体力活,一举而两得。
一边按一边静心听腹内咕咕的流水声,有一种成就的感觉。
陈玉琴老师甚是注重此声,认为此是积水流通和消散之声,余亦深以为然。
同有三和中医赵江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当今之世,经济发展,物产丰富,民众多食杂而不劳。
故按摩之法允为养疗当机之法门,刘老师按腹一法,其意义颇为深远,以腹为坤土之地也,位亦属中央,故按摩之要地应首推腹部。
刘师:按腹琐记6:按腹进入第21天,每日皆在1小时以上。
按中不同的水声,听起来甚是欣慰: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水声是玉琴老师最为关注的,可以从中听出各经的问题,畅通的程度。
余则以为此关乎水气,水遇寒则积,积则不通,不通则痛;得温(阳)则流,流则通,通则不痛。
斯亦按腹之本义也。
刘师:按腹琐记7:请有兴趣按腹的朋友仔细参详之前发的相关博文,这里只能给出大致原则,具体还需各自领悟。
大抵次第,从上至下,从中至右,然后至左。
按腹乃以痛为穴,寻找痛处按之,以能忍受为度,不宜强求!按至痛有缓解,方移它处。
又,重按至痛乃泻,轻按无痛乃补。
按腹系以泻为补,故以重为主。
刘师:然重仍需有度,以能忍受,且有舒适感为宜。
套用一句俗语就是:痛并快乐着!若非如此,祈暂且勿施此法。
刘师:身体如何爱惜呢?突然想到"身"的造字,"自才"为身。
故尔知道身体只有当你自己真正把它当回事了,真正愿意为它付出了,这才算是真正的"身"!若其不然,只靠金钱和他人来照顾,这还不算是身。
从这个意义出发,按腹正是噢!刘师:按腹琐记8:腹乃凡圣同居,真元汚积同处之地,污浊积聚多一分,则真元必少一分;反之亦然。
汚积所居必障经脉而不通,不通则痛,故按腹之要即寻此痛结处而按之。
既为污积,则非一朝一日而成,亦非一朝一日而可按散。
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余今按腹24天,痛处仍层出不穷,是可见一斑也。
刘师:按腹琐记9:按腹26天,益感经典所述不可思议。
随着按压层层深入,随着痛处此起彼伏,牵拉隐痛感、放射感、温热感、消融感•••亦此起彼伏。
或至腰肾、或至肝胆、或至心脏、或至于肺•••<内><难>二经言五藏之积皆聚于腹,是以通过按腹,不仅畅达六腑,亦可使五藏之积消于无形。
刘师:按腹琐记10:腹为坤地,按腹手法以取静为原则,勿大幅度动作为宜。
若于老人及自身力量不济者,可家人代按。
代按手法重按轻柔,总以静为主,自按则只能守静,然虽是静,随呼吸起伏,力度变化,动亦在其中。
按腹以痛为输,痛乃阴实所居,按而散之,阳气即归,于睡眠之帮助大有妙用!刘师:按腹琐记11:所谓按腹之"虚心实腹"其实就是一个专注!心无旁骛,唯系于手下之腹内,感受腹内及由此而引发的所有反应,享受此一过程。
按腹乃体力和心智禅定兼具,按后通体微微汗出,乃于床上安息一会,双手重叠置于脐上,掌心对住肚脐,男人左手在下,女人右手在下,感受片刻腹内的变化。
梅于荷:按刘师所授之法按腹一段时日,按得痛处,全身微汗,甚感欣慰:正如为病人施‘除邪气’治疗时,邪出越多,医者愈喜。
此番行经,又顺畅,又(色泽红艳)漂亮易于往常;舌之顽固湿象竟有改善。
最令我惊喜者,腹部居然忽然平坦一些!细思之:令人苦恼的‘大腹’,皆因虚致实也,或曰今按而散邪,经言:“邪气布散,精气乃得藏”该法如此简朴直接而有深意,妙!刘师:按腹琐记12:<灵枢•百病始生>谈到外邪致病可以通过人体皮肤、络脉、经、伏冲脉层层深入,最后留着于肠胃与募原之间的诸筋诸脉,着而成积,以成百病。
于此百病,治之奈何?<灵枢>给出的原则是: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按腹按其痛处,即为知其应也。
又,重按至痛乃泻,轻松之乃补,是补泻亦在其中矣northville:刘老师,女性生理期按腹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刘师回复northville:若经量正常或偏少者可用正常的力度,若经量偏多,宜轻按为好。
对于痛经,按腹有特别的意义。
每小步:回复刘力红:多谢刘师回复。
按腹后有感觉精神很好,就不知是我心理作用否。
哈哈~刘师:如果按腹能把心的作用呈现出来,岂不是更好的事吗?!我是清妈:我也有同感,以前喜欢有事没事哼哼歌,但成家特别是有了小孩后,家庭琐事似乎把心装满了,连以前最爱的那些歌的调都找不准了,但这次只按了三天,在我洗碗时候、拖地的时候,晾衣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在哼小曲!我是清妈:刘力红中里巴人老师介绍过仙人推腹,民间中医网有贴捉悸痞揉,和老师的按腹有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捉悸痞揉,有人还引入了数的概念,只是在手法上比老师的按腹要狠,估计泄得更厉害,还有专业人员通过这种手法来治病的,推荐老师看看,希望老师能博采众长,形成一套系统做法,造福万民。
刘师:谢谢指教!捉悸痞是很好的一篇文章,尤其作者的心怀值得赞叹!附捉悸痞揉链接:http:///forum/thread-87596-1-1.html我是清妈:刘力红刘老师,您在《思考中医》里用土地板结比喻脾胃湿寒,所以现在是否可以把这按腹比成松土呢?无论从手法,还是选择的时间段,我觉得都象在翻耕土地,把里边的硬疙瘩敲碎,把石子拣出来扔掉,土地松了,施下去的肥才能滋养作物。
而正因为象耕种,所以才有冬不按蹻?刘师:按腹琐记13:<内经>将病邪大抵分为三个来源,一是风寒六淫一类;一是饮食所伤;一是情绪所感。
其中情绪在凤仪先生的体系被喻为五毒(怨恨恼怒烦)。
三个来源不同,但最后都可以聚积到腹部,从而成为百病的癥结。
按腹的目的其实就是散除这些癥结!按腹反应所以各异,此亦为根本之原由。
刘师:按腹琐记14:按腹虽有法,然又无定法,虽有次第,又无一定之次第,要在跟着感觉走。
而更要者,又在乎明理。
按腹在于散除腹内结聚,经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腹内结聚散除,百川方能归海。
故虽一按腹,六经之用在其中矣。
从按腹过程之反应,时而通上,时而彻下,时而达于腰背,即能证明。
欣之心心:认真整理了老师的微博,试行几次,按左侧天枢内侧和下脘下一点,感觉有硬块,疼痛异常,疼痛呈放射状向腰骶位置放散,腰骶部感觉一股热流,出了一层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