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管理选拔制度;人事制度;古代;当代
摘要:中国古代历朝不断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为我们今天培养和选拔干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吸取其精华,依法治官,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正文
官吏选拔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选拔官吏的规程,也称仕举进制度。

他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事制度中的公务员录用大体相当,在西方属于文官制度的范畴。

管理选拔制度是古代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古代各王朝的统治者,一只都把官吏的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重经验积累,完善制度。

从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研究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可以总结这份历史遗产,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为我国的行政制度改革服务。

古代人事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

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世卿世禄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奴棣社会之所以实行世卿世禄制度。

是统治阶级强化王权的需要,王室、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承袭着高爵显职,从而控制整个奴隶社会的统治权,一方面,它的出现具有积极意义。

传子的世袭制的出现时“造成”国家产生的中澳原因之一,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有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世袭制不仅“造成”了国家的出现,而且相伴产生了奴隶制。

世袭制与奴隶制是相适应的在人类历史上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没有奴隶制,便不会有以后的人类文明。

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制排除了国家对官吏的选拔,更不能贯彻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也排除了国家官吏的正常更新和交替,是任人唯亲的选拔制度,对后来的官吏选任制度带来秀多消极的影响,其不可避免的要走向衰忙。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
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

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民,无有底止。


荐举制
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

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

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

察举分诏举与岁举。

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

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

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

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

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

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

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荐举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比较近不的选官制度,君主在颧骨范围内公开、大规模地举荐贤能、选拔官吏,同时对荐举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考试,从中择优录取,以利于人尽其用、人尽其才这种先荐举、后考试,两者紧密结合的用人方式,对于提高举士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形成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雏形。

荐举制的实施,对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增加了中小地主做官的机会,保证了国家对官吏的需求荐举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势力,增加了下层晋升的机会,但到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所荐之人常与实际情况不符。

荐举由“为官选人”变成了“为人择官”,降低了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

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

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铨选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①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

②考试制度日趋完备。

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

各科考试
方法和内容各异。

考生来源也趋正规,③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录取标准。

科举考试科目不同,内容各异,但考诗赋、经义、策问、算学、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

科举制在前期有一定积极意义。

明清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以后,科举制从考试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
①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

考试命题必须依朱熹所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课目。

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的思想。

③考题割裂,偏、难、奇、奥,加之科场舞弊,请托监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滋生。

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至清末终于被废止(见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虽为隋、唐以后官员铨选的主要途径,但世袭制,荐举制以及军功、吏进、纳赀捐官、荫封等其他选官制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形式仍继续存在。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

“卿相皆由此出,虽有以它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

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明清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尤其八股文这种空疏呆板的经义游戏,竟主宰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考试,造成了空前的悲剧。

当代人事
其发展分为3个阶段: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建立了人事管理机构,形成了吸收录用、调配任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派遣以及工资福利、退休退职等制度,制订了一些成文的人事法规,奠定了中国人事制度初步的基础。

②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0年。

各级人事管理机构被冲垮,人事管理十分混乱,人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1976年10月以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重新确立,人事管理机构得以恢复,人事管理工作逐渐正常,人事制度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开始改革,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2010年6月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主持会议并讲话话,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中国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三是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和培训制度;四是加强干部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考核制度;五是实行收入分配宏观管理,建立国家统一的公务员工资制;六是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七是加快人事立法进程。

2014年新出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二、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

四、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制度。

五、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其中最大的亮点还是越来越企业化、市场化,尤其在公开招聘、竞聘上岗、业绩考核、实际贡献与工资增长高度挂钩上。

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越来越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指导思想,而这也必将是未来修订《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加强对公务员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结:考核和选拔自古就是一个难题,历代王朝都不遗余力地在探求一种最能体现“公正、公平”、最能有效为国家选到真正有“德才”的管理人员的选人方式。

回顾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考试选人是最接近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

中国封建社会的几个主要的朝代,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的。

尽管这种选人用人的制度像古今中外任何一项制度那样,都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以前一度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非议和批判,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这一制度其实有着非常合理和较为科学的内核。

首先,通过考试选人可以为社会各阶层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使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为国效力。

其次,通过考试选人将大大扩大公务员的选拔范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务员“入口小”的问题,
弥补传统委任制的不足。

最后,“考而优则士符合任人唯贤原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任人唯亲,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环境。

参考资料:1.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2.《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2005年3月
3.《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