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与《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历来传诵不衰,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人们对刘兰芝的评价一致比较高,但对焦伸卿这个人物却颇多微词,“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

⋯⋯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

⋯⋯作者活活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 (《唐驶文集》第九卷)。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焦伸卿“性格比较软弱”。

中国社科
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评价焦仲卿说“较少刚气”,在母妻冲突中“一筹莫展”,殉情前“仍不免一番徘
徊瞻顾”,表明他“懦弱”和“思想中始终存在矛盾”到
了今天,又有人把焦伸卿誉为“情圣”,为情而生,为情而
死。

我认为这些对焦伸卿的评价都把人物简单化,片面化。

焦仲卿被误读了太长时间。

以下就将我对焦仲卿的理解阐述如F,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焦仲卿是一个痴情的人
痴情在那个时代对⋯个男子来说是⋯个贬义词。

在那个
时代,女人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男子休妻另娶就如
换衣服一样。

焦母哭劝儿子时说: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自古以来,“痴情女子
负心汉”己成定例,似乎天经地义男子的痴情只能换来别
人的鄙视,认为是儿女情长,胸无大志。

焦仲卿是把刘兰芝
作为一个真正的,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仕途的渺茫,使焦仲卿更珍视与刘兰芝的爱情。

虽然焦母在刘兰芝被遣后,以“窈窕艳城郭”“可怜体无比”的东家女来诱惑焦仲卿,但焦仲卿显然是不屑一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焦仲卿的心中,没有人能取代刘兰芝的位置。

仅从这一点看焦仲卿在那个专制时代已有明显的叛逆性。

二、焦仲卿的两难选择
指责焦仲卿“软弱”、“较少刚气”的人,明显忽略了
焦仲卿的对立面是焦母,是把他拉扯大的母亲。

在刘兰芝与焦母之间,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焦仲卿无法做出选择。

因为这两个女人都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而命运却偏偏让他只能选择一个。

爱情与亲情对每个人来说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不少人指责焦仲卿在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中没有站在刘兰芝的一边,其实我们设身处地替焦仲卿想一下,难道焦仲卿可以留下刘兰芝,赶走他母亲吗?焦仲卿也曾为刘兰芝激烈地辩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这其实就是站在刘兰芝的立场上责问母亲,并且坚定地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也止因为焦仲卿的话触发了焦母的权威,焦母才会“槌床便大怒”,指责焦仲卿“小子无所艮,何敢助妇语”。

因此,在这时候,让刘兰芝暂回娘家也许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

在焦仲卿的心中刘兰芝的回娘家只是暂时的,
是权宜之计,他希望时间可以消解婆媳之间的矛盾。

至于刘兰芝回到娘家后被迫另嫁,这~笔帐不能记到焦仲卿的头上。

大诗人陆游在他母亲的强迫下,休掉了自己的妻子唐琬之后,内心的沉痛也只能用诗词表达,“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钗头风》) “城
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

陆游与焦仲卿在感情上的遭遇相似,却为何没有人指责陆游“软弱”、“较少刚气”
三、生与死的抉择
萨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曾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
⋯个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成了焦仲卿心中的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我们必须注意到,死是焦仲卿首先提出的。

当焦仲卿听闻刘兰芝再嫁的消息,绝望地来和刘兰芝诀别,“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过去的山盟海誓如一片黄叶,飘落在焦仲卿冰冷的心田,所以他才会理智全无冲刘兰芝大喊。

“吾独向黄泉”,证明了此时焦仲卿己萌生了离世的念头。

正是在焦仲卿的指责下,还在犹豫彷徨的刘兰芝才死志已绝,相约“黄泉下相见”。

当刘兰芝义无反顾“举身赴清池”后,“活着还是死去”,这个问题摆在焦仲卿的面前,对焦仲卿来说,应该活着,也必须活着,因为他是母亲的支柱;但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对一个绝望的人,对一个心
如死灰的人来说,活着就意味着“此限绵绵无绝期”。

何况和刘兰芝的约定“黄泉下相见”,言犹在耳,而斯人已去。

我们可以想象焦仲卿内心的痛苦,正是由于这种痛苦,当他决定“自挂东南枝”时,他才会“徘徊庭树下”,那一刻焦仲卿到底想到了什么,诗中没有表述,但“徘徊”二字已足以让我们感受人物内心的沉重。

~边是心爱的人已去,自己在这个世界已无生趣;而另一边是,老母弱妹在自己死后的伤心凄凉。

焦仲卿的“徘徊”让我们感到更真实,因为他比刘兰芝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刘兰芝可以义无反顾,而焦仲卿不能。

如果因此指责焦仲卿“懦弱”,以为焦仲卿不敢死,那是对焦仲卿的误读,因为死是容易的,而活着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综上所述,焦仲卿既不是懦夫,也不是情圣他是一个
深情而执著,内心又充满矛盾的男人。

他的无奈其实在现实中许多人都曾遇到,也因为如此,干百年来人们才会对这一对夫妻抱着深深的同情。

在文学评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知人论世”,即分析评论一个人物必须结合他生活的时代。

如果我们以这种观点来看待焦仲卿,评论时也许会更切合实际一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