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风主题写调查报告篇一: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如下:一、xx民俗文化的现状所谓民俗,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趋同性生活行为模式,它包含着人们在物质生产、经济贸易、社会交往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
民俗文化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xx的民间民俗文化受到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结构、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既有与川南各县相同相通之处,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生活习俗类,即人们在婚丧嫁娶、生朝满月时的习俗仪式等。
二是劳动习俗类,即人们在修房造屋、犁田种地、栽秧薅草、拉纤划船时唱的山歌、号子、小调等。
三是节日习俗类,即人们在各种传统节庆时的礼仪、习俗及娱乐活动、民俗表演等。
四是民间文学类,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
近年来,xx县委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1988年,县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对xx民间文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完成了xx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公开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xx县卷》一书。
XX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端午龙舟节,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XX年3月,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共同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文艺调演。
通过调演,发现了一批有特色、有价值的民俗表演项目。
XX年7月,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体育运动会,集中展现了xx县民俗体育项目。
XX年4月,宣传、文化、广电部门在开佛、古河等乡镇收集、整理、录制了淯江号子。
XX年10月,梅硐镇政府和古石林旅游公司共同举办了首届苗族风情艺术节,集中展现了独特的苗族文化。
XX年2月,成功举办了“四川宜宾·竹海xx”首届龙灯节。
XX年5月,县文化、广电部门及音乐舞蹈家协会深入乡镇对山歌、民谣进行了收集、录制。
同时,各类民间民俗文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如收藏家协会、龙灯协会、龙舟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动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民俗文化遭遇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许多传统民风民俗逐渐被淡化,民间艺术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甚至被遗忘。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现代生活节奏快,市场经济要求回报率高,而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文艺只是在老一辈人中流传,大部分民间传统艺人年龄严重老化。
现在青年人大多愿学习易学易会且回报高的职业工种,而不愿意学习民间传统艺术,一些民俗表演项目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经费不足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主管部门无专项经费,无稳定性的投入,特别是民俗文艺表演大多靠社会的捐助。
加上协会自身市场意识淡薄,造血功能差,因此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仅靠民间民俗文艺爱好者们的热情与积极性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四)部分民俗文化表演形式落后三、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一)统一认识,抓住机遇(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政府倡导、部门配合、协会参与、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俗文化、尊重民俗文化、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
竹海报要开辟专栏,xx广播电视要选取精华播放,文化部门要继续组织形式多样的民俗文体活动,继续办好民俗运动会和民俗文艺调演。
文化馆要定期或不定期出选刊。
各单位、各乡镇要利用各种节庆组织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注重发掘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创建特色文化之乡。
(三)加强领导,增大投入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涉及部门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协调实施。
一是宣传部门牵头,文化、旅游、广电等部门配合,协会积极参与,成立民间民俗文化研究和保护机构,负责全县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二是财政每年应将民俗文化保护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用于重点打造,精心包装项目,或以奖代补,对有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予以奖励。
积极引导和扶持民俗文化进入市场,发掘民俗文化市场潜力,创造自身价值,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性;三是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把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常规工作,培训一批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接班人。
引导青年人热爱传统民俗文化,鼓励青年人学习传统民俗表演技艺;各乡镇和职能部门要建立民俗文化人才库,对有专长的民间艺人予以表彰,对在生活和工作上有困难的要给予关心,必要时给予一定扶持和帮助。
(四)认真规划,精心包装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重在认真规划和精心包装。
要精心选择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民俗文化特色项目进行重点包装和推介。
规划和包装民俗文化项目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全县开展一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普查、收集和认真整理工作,形成详实的文字史料,提出发展xx民俗文化的方案;二是在坚持“百花齐放”的基础上,对xx传统民俗文化筛选提炼、论证定位,本着淘汰一批、精选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在“特”、“精”、“新”上下功夫,推陈出新,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具有xx特色的品牌;三是对xx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改革创新,逐步走向市场。
要举办好正月龙灯狂欢节、端午龙舟节、金秋美食节、梨花节、西部竹石林探险节、苗族风情艺术节等节庆活动。
在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前,要通过英特网、广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在省内外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逐步形成定期的节庆旅游盛会,提升xx旅游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石蕴玉而山辉,山怀珠而川媚,xx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全社会都有义务肩负起保护、发展民间文化遗产的重任,让xx民俗文化得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为打造旅游主导产业,建设“生态xx、魅力xx、和谐xx”作出积极贡献。
篇二:民俗风情调查报告民俗风情调查报告——汉中陕南风情XX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2班XX214505冯婉陕南风情1.乡土美味——镇巴腊肉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
而镇巴县的腊肉更是.其中的精品。
“镇巴腊肉”之所以名扬陕南,其独特的腌制工序、选料考究、保存方式、烹饪技术等造就了今天的镇巴腊肉。
镇巴腊肉利用自然风吹干其水份,肉色鲜艳,香味醇正,不哈喉,无烟熏味,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食用时无粗糙感,不上火。
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这种无污染天然的腊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镇巴的大小餐馆内,腊肉成为菜中之精品,五花肉、菜板肉,猪肘子均是腊肉中的上等菜肴。
镇巴腊肉的吃法多样,煮熟以后可直接吃,肥肉不腻,瘦肉味美;可加入其它菜炖着吃,汤汁更是尽显其它炖菜无法比拟的味道;也可煮熟以后炒着吃,色彩比鲜肉更具魅力,口感和煮的味儿又有差别。
镇巴腊肉易于保存。
一个夏天结束后,腊肉肉质不变质,在农户家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腊肉,这得益于保存方式,有的置于火笼上,有的挂于通风处。
XX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镇巴腊肉”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范围镇巴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省镇巴县所辖行政区域。
.2.镇巴面皮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它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加水稀调相宜,上特制的笼蒸熟,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箩卜丝,调配入芝麻酱,辣椒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佐料.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吃法很多,除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它早以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汉中)3. 镇巴传统民居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
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
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
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
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
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
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
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
屋顶铺瓦或茅草。
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
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
有学者指出: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
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
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
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刀:门。
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
,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4 .背手和解手的来历陕西和四川交界处的人,走路时爱把双手反背在后头,还把上厕所叫解手:大便叫解大手,小便叫解小手。
为啥有这种习惯和叫法?提起来还有段传说故事哩。
明末清初,经过多年的战乱,川陕两省赤地千里、人烟稀少。
朝廷便从湖广地方大量强迫人民往川陕迁移。
这就是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
”且说川北地方的一大批百姓,故土难离,不愿搬迁到外地去。
官府就把他们一个个背剪双手、绳捆索绑,由官差押解,成群结队地横穿大巴山往陕西前进。
百姓们一个个忍气吞声地、三步两回头地往北行走。
他们像犯人一样,没有行动的自由。
他们要大小便了,首先要报告给差人,得到允许后,暂时把手上的绳子解一解。
大便时间长叫大解,小便时间短叫小解。
大小便完后,再照样把双手反捆上,以防逃跑。
俗话说,水火不留情。
老百姓人多,吃的又是稀汤汤菜糊糊,一路上不是这个要解手,就是那个要解手。
官差人少,平时作威作福惯了,就很不耐烦,有时绳子解得很不及时,有时就干脆不动弹。
害得百姓们常常弄脏了裤子。
百姓稍有怨言,就要遭到毒打,还有不少人被活活地折磨死了。
百姓中有个叫王刚的汉子,为人正派,性格刚强,力气又大,很得大伙的信任。
他决定要带头造反,趁夜晚集中关押睡觉时,暗地联络好了大伙,商量好了暗号和行动。
第二天,大队人马牵成线线,路过川陕两省交界处的天池梁,这是大巴山的主峰,山高林密。
中午,王刚吹了一声口哨。
大伙纷纷要求解手。
官差们骂骂咧咧地先后把不少人的手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