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团课程
1.每个年级的社团课程按本册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编排。
如:六年级上册有7个单元,社团课程也安排7个单元;第一单元的课文有《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家》、《古诗两首》,社团课程的第一单元就为爱国篇,标题内容可以设计成“祖国母亲我爱您”等此类的语言。
第二单元的课文有《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社团课程的第二单元就为责任篇,标题内容可以设计成“爱与责任——做人之根本”。
2.每个单元的主题命名字数、格式尽量一致。
每单元安排3—4篇文章。
3.文章来源可以是网络搜索,也可到书店购买与教材配套的一些教辅,如《课课通》、《新习作、新阅读》、《小学生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4.设计格式如下:
(1)16k纸,上下左右页边距为2.5
(2)“美文欣赏”可以根据所选文章内容,可改为“诗文诵读”、“故事城堡”、“课文助读”、“链接背景”等四字词语。
(3)文章题目:宋体,4号
正文:宋体,小4号,行距18
(4)文章后面“阅读提示”、“自悟空间”两个栏目的标题不变,里面的内容自己设计。
第七单元
美文感悟
“刮骨疗毒”与“麻沸散”
我国古代神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1600年左右,可要说麻沸散”的发明,还和赫赫有名的关羽有联系呢。
蜀国大将关羽在和魏国曹仁的军队作战的时候,右臂中了毒箭,满臂通红,非常危险。
关羽的儿子关平立即请来名医华佗。
华佗仔细地看了伤口后,叹口气说:“毒素已经渗到骨头里了,只有把脓血和坏死的肌肉全部剐掉。
”“那骨头里的毒怎么办呢?”关羽关切地问。
华佗胸有成竹地说,“用刀在骨头上刮掉。
”还没等华佗说完,关平就抢着说“不行!不行!”
关羽听了,忙叫属下请华佗进帐,笑着说“我视死如归,刮骨疗毒有什么好怕的。
请刮吧。
”说着就伸出手臂。
华佗割开皮肉,见骨上已经发青,用刀在骨上刮,军帐里的人都吓得掩面失色,关羽却神态自若,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还请来马良和他下棋,关羽边下边说:“好棋!好棋!”
华佗医治好了关羽的伤后,情不自禁地叹道“我第一次见到将军这样的硬汉子,真是英雄啊!”关羽也笑了,说“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你这样的神医,了不起啊!哈哈……”
回到家,华佗的心情特别沉重,心想:要是有麻醉药就好了,不然病人太痛苦了。
经过反复研究,华佗终于发明了一种能让人麻醉的药酒。
这就是“麻沸散”。
华佗利用“麻沸散”为许多人治好病,被称为“一代神医”。
阅读提示
自悟空间
关羽在刮骨疗毒时依然谈笑风生,无处不体现着他的英雄气概,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华佗精湛的医术,他也不愧是“一代神医”。
1.刮骨疗毒与麻沸散有什么关系? 2.华佗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关羽?关羽又为什
么要夸华佗?
美文感悟
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
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
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
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
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
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
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
他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
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阅读提示
自悟空间
人只要努力,总会取得成功的 。
正如文中所说“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这也是全文的中心。
1.你喜欢文中的两个孩子吗?为什么? 2.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老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美文感悟
羊吃草的启示
我家后面有一片绿草茵茵的坡地,那就是我小时候放羊的地方。
太阳隐去了羞得通红的大圆脸,偏南风吹来了五彩缤纷的晚霞,这是夏天里最怡人的时刻。
羊吃草,要数这时最欢了。
瞧,它们那副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像世界上再没有事可使它们分心了。
它们把小嘴儿贴在草地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了;嫩芽一根接一根被扯断了送进嘴里。
长长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是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几只羊吃过了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
胃里尚未消化的草根、草茎,这时又被送进口中,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
要是每个孩子都能从中吸取教益,那该多好啊!我们的学校,不正是这一片绿草如茵的坡地吗?同学们在校学习是否专心致志,珍惜大好时光呢?对于我们周围的世俗分得清嫩芽和“土香草”吗?特别是羊吃草那种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永不倦怠的精神,同学们有没有做到呢?新的知识学完了,对于那些不理解或消化不透的“草根”、“草茎”,同学们是否善于经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呢?
我不止一次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的这些问题。
要是我们在学习中像小羊吃草那样,那我们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
阅读提示
自悟空间
文章给我们展现了羊吃草时那仔细、认真的过程,这一过程让人感到它是那样的一丝不苟,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同时,作者还提醒我们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应该像羊吃草一样,“经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完全消化为止”。
1.“养吃过了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
”请你找出文中具体写“翻草”的句子。
2.读了短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八单元
美文欣赏
从爱到爱的距离
走在街上,阳光从身后照过来。
从什么时候起,父亲的腰也变得佝偻起来了?以前的他可是很刚强的一个人呢。
过马路时,父亲小心地躲着身边的车,眼睛却看着她,嘴里说着:“小心,你看你,走路怎么不看车呢?”她说:“城里人不怕车,就像乡下人不怕狗一样。
”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在瞬间拧成了绳。
父亲看到小外孙,也像个孩子一样,将小外孙抱在怀里亲了又亲,说:“姥爷最疼你,只疼你一个。
”眼睛里的疼爱,像是要溢出来一样。
她有些愣怔,往事如粉尘一样散开来:记得在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将她抱在怀里,说疼她,用带胡子的下巴扎她的脸……她觉得心酸,想起以往的种种,想起母亲对她唠叨说父亲半夜起床,说是做的梦不好,非要母亲打电话给她,他自己总不好意思打过来。
母亲对她说:“你爹想你,但总是要推到我身上。
”
泪当时就落下来了,她借口准备饭,跑到厨房去。
在那里淘着米,眼泪却不住地流下来。
晚上,她在日记里写:从爱到爱的距离,是忽然间的发现,是自己的父亲,还有那从不说出口的关怀。
阅读提示
自悟空间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圣洁的情感!父爱是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爱。
父爱刻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在那粗糙坚硬的手上,留在那拐弯处不经意回头的瞬间里……
1.作者认为从爱到爱的距离是什么? 2.“眼睛里的疼爱,像是要溢出来一样。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美文感悟
鲁迅先生珍惜时间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
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
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学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
阅读提示
自悟空间
文章描述了鲁迅先生是如何珍惜时间学习、工作的,正因为如此,他才写下了许多巨著。
像他这样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工作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请你列举两条鲁迅说过的其他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