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亲子关系案例分析”培训笔记

“高中生亲子关系案例分析”培训笔记

---------------------------------------------------------------最新资料推荐------------------------------------------------------ “高中生亲子关系案例分析”培训笔记高中生人际交往案例分析培训笔记第一组:
亲子关系切割指导一、工作对象:
女儿与母亲二、实施者:
班主任三、目标:
改变亲子关系,提高孩子的成绩四、依据:
五、工作思路:
成绩层面:
正确地给学生定位,正确评价孩子成绩与未来的关系;亲子层面:孩子指导、家长指导、同伴指导六、小组点评:
(一)优点 1. 让学生和父母互相找优点,有利于亲子沟通,鼓励孩子参与探讨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等问题; 2. 三方谈话,班主任也参与进来。

(二)建议:
1. 在引导家长给孩子合理的定位后,可以采取分阶段实现目标的方法,降低家长的焦虑。

六、专家点评距离就是关系,能够和老师培训的内容紧密结合;第二组:
放手也是爱一、工作目标情绪方面认知方面 1. 让母亲多元化评价女儿 2. 让女儿对自己有合理的规划行为方面:
1 / 7
二、工作对象:
母亲与女儿三、实施者:
班主任、心理教师四、工作思路 1. 宣泄情绪-认知改变-行为改变五、工作策略放松训练、角色扮演、情绪宣泄、自我评估、社会支持系统六、工作依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八阶段理论七、行动方案 1.对学生的指导:
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宣泄情绪,鼓励女儿表达自我感受,形成客观的认识,鼓励女儿平等地与母亲交流;通过与任课教师的会诊找到提高学业水平的途径,并且鼓励女儿参与班级活动。

2.对家长的指导:
通过与母亲的沟通建议心理干预,放松训练让家长明白个人不良情绪对女儿的影响,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优缺点,全面定位孩子,寻找情况相似的成功教育案例,请母亲分享;邀请母亲参加主题班团活动,让母亲全面了解孩子,引导母亲对孩子的多元化评价;八、点评(一)优点 1.采用让母亲参与班级活动的形式让母亲对孩子有多元评估; 2.鼓励女儿表达自我感受,鼓励与母亲的平等的交流(二)建议 1.对于母亲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评估,考虑是否需要转介; 2.把班里或者校内具有类似情况的家长集中在一起,进行团体辅导。

专家点评:
写真,标题诗意,目标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组:
认知行为框架下的家庭治疗发言人:
---------------------------------------------------------------最新资料推荐------------------------------------------------------ 席杰一、小组点评(一)、优点 1.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咨询方案程序性强; 2. 考虑到了父亲的资源;(二)、建议 1.指导过程中需要考虑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介入; 2.方案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可能会导致方案的不可行性; 3.方案太简单,不一定能够解决母亲的心理状态; 4.并没有对家长和孩子的情绪进行平复。

5.角色扮演后需要进一步的评估二、专家点评专业,做了非常详细的心理辅导方案,很大的方案细化到了每分钟;第四组:打心桥改善亲子关系工作方案一、工作对象和实施者:
母亲为主,女儿为次,由班主任进行实施;二、工作目标 1.帮助孩子准确定位家庭角色和价值,消除愧疚心理三、工作思路问题:
功利型家庭(高期望,高投入,高回报),祥林嫂式的母亲(絮叨,宣泄及对象错误);受气包样的孩儿(愧疚,自责,压力山大,不自信)原因:
父母的文化和职业背景导致思维刻板和僵硬;母亲的支持系统不健全,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母亲中年危机的冲突;四、点评(一)、优点 1.考虑到了给母亲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且考虑到了青春期和更年期两个非常重要的容易导致亲子矛盾的重要阶段;(二)、建议 1.对于实施者,首先考虑的是专业,没有专业的共情,最后可能导致反移情。

专家点评:
3 / 7
方向正确,第五组:
一、工作目标 1.减轻孩子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孩子成绩的焦虑;
2.使其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二、工作对象:
孩子父母三、工作思路:
父母对孩子虚席情况的非理性认知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孩子成绩的不理想又使父母的认知更加非理性;家长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因此平复家长的情绪。

四、工作策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参与五、方法:
ABC 理论六、行动方案 1.第一阶段:
情绪宣泄七、学员点评(一)、优点 1.通过班级同学对孩子在校生活的反馈,转移母亲的注意力,让母亲看到除了孩子学习成绩方面的其她优点; 2.各阶段的目标明确,层层递进,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辅导思路比较清晰; 3.制定了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科任教师参与的方案。

(二)、建议:
1.五分钟的情绪宣泄时间太短,尤其对于母亲,只有当她充分地进行情绪宣泄后,并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心理教师的倾听、同感等技术时,才会和心理教师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所以不是五分钟,连五十分钟都不够。

2.各阶段的时间太短,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是几次的咨询才能达成目标;
3.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介入。

4.侧重于通过谈话改变认知,建议可以增加行为疗法,如指导妈
---------------------------------------------------------------最新资料推荐------------------------------------------------------ 妈逐渐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转移注意力,并且指导家长掌握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

5.可以通过我是谁的心理课巧妙地拍摄班级同学对于其的评价。

专家点评:
勇敢第六组:
发言人:
赵晋霞一、工作依据:
理论依据:
埃利斯 ABC 合理情绪疗法实践经验:
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对学生及其母亲细致入微的观察、真切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信任和喜爱的科任教师。

小组点评:
(一)、优点 1.对案例的分析,母亲和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等分析得非常细致; 2.重点突出了母亲; 3.理论与实施的结合非常专业; 4.辅导方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进达成辅导效果。

(二)问题:
1.科任教师的爱心、责任心、受学生的信任必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专业性。

因此不仅是需要是心理教师,还需要时非常资深的专家级的心理教师。

(三)、建议 1.可以考虑让孩子住校,让孩子与家长进行情绪情
5 / 7
感的剥离; 2.家长放弃工作、背景离乡是问题的爆发点; 3.在辅导班主任的基础上,开展辅导工作。

专家点评:
多元,做了关于问题的假设,专业工作者的工作方向,让多方参与到辅导过程中。

专家总结:
1. 有创意,各个小组有自己的亮点;
2. 经过培训后,学员从观念到行动发生了改变;建议:
1. 抓住重点母亲(十八岁以下的亲子关系,工作重点是成人);
2. 工作方向亲子关系的切割,切割指情感的切割,而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

3. 耐心推进此个案对于家庭是重大事件,母亲和父亲的岗位特殊,请假陪同孩子读书,对于父母的压力以及家庭风险很大,是家族的期望,需要长时期的咨询;
4. 整合资源,成立校内工作组,整合校外资源,建立团队;
5. 互动:
充分挖掘该母亲的特长,参与学校活动中。

6. 依据描述中,也要考虑咨询师个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7. 方法的有效性有待实际操作的考验,但不要怕失败,重在失败后要分析是操作的问题,还是支持系统的问题等,从而使下一次的操作更完善。

但如果各方面分析下来都没有问题,但还是失败,则建议此方案可以暂时不用。

---------------------------------------------------------------最新资料推荐------------------------------------------------------ 8. 防止个人的成见,防止自动生成的判断,任何的假设需要相关信息和事实的验证,带着假设从零开始与家庭中的成员接触。

9. 对于家长的要求需要合理判断是否可以满足,当女儿和家长的要求有冲突的时候,一定先要保护学生的利益,要有界线感。

10.家长有权不改变,家长和学生有权不懂(规则、理论、好坏),一小步的改变胜过治愈的全部。

爱子方程式:
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养儿防老,防什么?
7 /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