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21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本试卷 4 页,22 小题,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怀疑古书对夏商周三代记载的真实性。
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及释读,不仅有力地回应了疑古学者,还再一次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对商代记载的准确性。
这反映了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B.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极大争议性C.文字史料都是真实可信的D.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2.西周以来,国家一切重要政治、社会要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
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
这一变化反映了,鲁国A.封建治理体制确立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C.宗法制度逐渐解体D.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3.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置为三老。
”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
这说明,汉初统治者A.实行独尊儒术B.注重基层教化C.确立选官标准D.推行重农抑商4.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 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 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
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5.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
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
”这说明,北宋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B.城市经济繁荣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D.自然经济瓦解6.1718 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
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集权加强B.专制皇权强化C.社会矛盾尖锐D.军机大臣懒政7.据学者统计,1861-1900 年间,意识到并忧虑“中国变局”的士大夫不少于 37 位,而反对西学并诉诸文字的士大夫是这个数字的 50-100 倍。
这种现象反映了A.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摒弃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兴办洋务成为社会共识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8.1901 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
”其意在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9.1932 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
但在 1935 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转变A.有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B. 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形成C. 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D.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10.右图是发行于我国某个时期的系列邮票,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C.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11.1969 年,尼克松发表关于越南战争的演说:“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充分运用我们巨大的外交智谋和威力。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
”以下可以验证尼克松判断的史实是A.中美关系缓和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苏关系恶化D.美国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12.罗马人对“法”的观念源于ius,即“法”被认为是关于善良与公正的艺术,所以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立法者“都不意在创制新的法律,而只是陈述法律是什么及其始终是什么。
”这反映了罗马法A.注重立法正义B.维护民主共和C.保障私有产权D.忽视法律发展13.14—15 世纪,意大利的肖像画成为展现个人风采、追忆先人的媒介,世俗人员成为肖像画表现的主体,绘画风格也独具个性、非常生动。
这主要缘于A.专制王权的强大B.宗教改革的推动C.人文思想的影响D.近代科学的兴起14.19 世纪初,英国乡村中的裁缝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成衣商店;靴匠不再做鞋,人们购买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师的生意也被城里的面包房挤垮了。
这说明A.交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C.传统手工业已不复存在D.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15.1922 年,苏联全国公私零售商业(不包括小商贩)已达 47 万多家。
为进一步恢复发展经济,1923 年苏联诞生了零售商业信贷业务。
但从 20 年代末苏联减少了对消费品生产的投资,零售商业贷款开始萎缩,1935 年终止。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B.新经济政策的发展C.工业化迫切需求下的调整D.战后经济体制改革16.二战后,共同体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
这些共同体理念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关注在具体问题领域内的联合,如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智慧共同体等;第二类则重视区域层面的联合,如欧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和加勒比共同体等。
“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反映了A.区域集团化放缓B.多极化趋势加强C.两极格局的形成D.全球化进程加快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 小题,其中17、18、19 为必做题。
第17 题14 分,第18 题14 分,第19 题 12 分。
20、21、22 题为选做题,每题 12 分,从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 20 题计分 12 分。
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材料一西汉初年,“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北方匈奴的侵扰,国家安危犹在。
贾谊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引述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来说明贮粮的重要性,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并建议“驱民而归之农”,从而“富安天下”。
——摘自吴慧《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材料二由于人口的膨胀,清朝粮食危机日益严重,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
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
常平仓是清代最为重要和普遍的官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卖出粮食),秋冬籴还(买入粮食),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
为确保常平仓在灾荒中有效发挥作用,清朝廷多次进行全国性的清仓查库。
此外,还有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创建的社仓、义仓,分布于广大乡村和市镇。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谊粮食安全思想产生的背景。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影响。
(8 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材料一18 世纪以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国家模式已经成为整个西欧乃至整个近现代世界典型和主要的国家形式。
19 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试图将传统的“天下中国”概念调整为近代民族国家,但并不成功,部分边疆民族出现游离之态。
二十世纪后,革命派从推翻清朝“满族”统治出发,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和西方的民族建国理论,提出“十八省汉族建国理论”;而立宪派认识到了革命派建国理论的缺陷,遂提出“建立多民族的近代民族国家”理论。
——摘编自冯建勇《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历程》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观念,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步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平定叛乱,巩固新疆、西藏边防,为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郭溪土《新中国头十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构建民族国家理论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民族政策的影响。
(6 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中世纪近代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
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宗教无特权。
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历史一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 分)材料 针对传统官学有名无实的现状和科举取士仅凭试卷定弃取的弊端,熙宁四年(1071), 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长期的、系统的考察制度来培养选 拔人才。
1072 年,王安石主编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
1079 年正式形成学 令公布。
“三舍法”规定:太学生员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个等级。
外舍生每月进 行一次“私试”,每年进行一次“公试”,第一、二等者升入内舍生;内舍生二年进行一次 “舍试”,得优、二等的升上舍生,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品行和成绩,决定是否 升舍;上舍生根据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业品行分为三等,上等直接任命为官,中等可直 接参加殿试,下等可直接参加省试。
元明清的学校基本沿用“三舍法”升补学生。
——摘编自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三舍法”的特点。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三舍法”。
(6 分)21. [历史一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 分)材料 与一战不同的是,自由成为二战中美国官方的战斗口号。
然而,“自由”的主张与美 各国国内严重的种族歧视有着激烈的冲突与明显的反差。
1940 年冬,75%的国防工业不接受 黑人,黑人在征兵入伍上也面临许多限制。
二战所创造出的特殊环境与条件激发了黑人的种 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寻求变革的渴望,同时也为民权运动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环 境。
1946 年,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成员增加到 45 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