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倒装句式

文言倒装句式

例: 1、“大王来何操?”(动宾倒装) 2、“何以战?” (介宾倒装) 3、沛公安在?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 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 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4)我为赵将。
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 ) D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 表示。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见(+动)。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而君幸于赵王。 见……于+对象 (受……于)
再见!
2.“以+宾语”结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 于国也》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 杀人以梃与刃。《孟子》
三、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⑴甚矣,汝之不惠!
(2)快哉此风!(《风赋》)
• 四、定语后置 •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 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 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 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 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 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于……。 为……所…… (或……为所……) ……为……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 国笑。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无标志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 B)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三、省略句
• 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 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 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 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 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 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 人呢?”
•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 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 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 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 “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 “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 “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四) “自”所带的动词
自杀 自残
杀自 残自
自误
误自
二、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动词的前边充当 状语,而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常会用在谓语动词之后。我 们称之为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常见的格式 如下: 1.“于(乎)+宾语”结构 由“于”或“(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 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这种结构一般后置于谓语动词之后。 (1)表示比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长于臣。((项伯)比我(张良)大。)《鸿门宴》
六合高级中学孙俊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 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 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 1)、宾语前置 2)、主谓倒装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
“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谢谢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 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者,………也②……者也。 ③………者,……。④……,……也。
⑤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⑥……乃/即/则……也 (1)相如素贱人。 (2)刘备天下枭雄。 ⑦…为……。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不是省略句(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客从外来,与坐谈。 D、以筒水灌之,始出。

2、以下省略句中,不同类的是( A、以为桂林、象郡。 B、聚之咸阳。 C、竖子不足与谋 D、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1、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 类,相同的两项是(AC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1)(2)考省略句,句(3)考被动句
2、判断以下句子,与“鱼,我所欲也”句 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D、季布为朱家钳奴。 2、选出句式相同的两项:( A、君幸于赵王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外连横而斗诸侯。 )
• • • • • • • •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沛公安在?夫晋,何厌之有? 求,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 • • • • •
余羁縻不得还 时不我待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莫能御之)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以强调宾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有何罪)
(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用“唯(惟)……是……”提宾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2)表示处所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触龙 说赵太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 官传序》
1、(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 乐?’( 王 )曰:‘不若与人 对话中省略
2、欲呼张良与(之 )俱去。
承前省略
3、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 鼓)而竭。 4、沛公谓张良曰:“……(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略
5、今以钟罄置( 于)水中。
省略介词
05年高考: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B惟兄嫂是依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何后之有?
• • • • • • • • •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 不能到达” •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 “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
•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岳阳楼记》) • 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 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 (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