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讲)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正常语序)
•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
(《兰亭集序》)
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正常语序)
4.状语
用来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的词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成分,状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 容词前面,标志是“地”。
• 翻译注意: 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练习: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B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 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项( D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结论: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 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 语里有些则置后。 标志: 动词+“于”或“以”、“乎”+ 宾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 南。 [于 (在)河北]作战、[于 (在) 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 ③得璧,传之美人。
[于 (在)渑池] 会见
[于(给)]美 人
D、 宋何罪之有? (宋有何罪?)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
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
A.君何以知燕王? (都是介宾倒装)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定语
──
中心词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荷担之子孙 可使报秦之人 知其事之宾客
结论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
宾语前置。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C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解析:A、B、D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
语,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尝遗余核舟一。
一(只)核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与亚父。
十二(头)牛 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四
中心词+ 数量词
定语后置句小结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者 3、中心语+之+定语 4、中心语+数量词(作定语)
需 5.“相”、“见”的特殊用法中,宾语前置。 要 注 6.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 意 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的
练习: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之二虫又知何?)
B、 卿欲何言? (卿欲言何?) C、
( 怎样才能得到 安得广厦千万间。 房屋无数?)
结论:
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 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
”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
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小结:状语后置有两种类型
• 1.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 ①“于” • ②“以” • ③“乎” • 2.介词省略的状语后置。
练习: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
A)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宾语前置) 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 。 古之人不欺余也。(正常语序)
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宋,有何罪? (正常语序)
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 吾与谁归? (正常语序)
3.定语 修饰名词的词在句中充当定语成分,定语 一般放在名词前面,标志是”的”。 例如:
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①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 “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何以战?
② 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③ 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
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 补语前面常常用助词“得”。
※思考: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补>─ (定)宾
口诀: 主谓宾,是主干, 定语藏在主宾前, 谓语一看着了急, 前状后补巧打扮。
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 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 谓倒装句。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 种形式:
一、宾语前置;
例句:他向我学习。
我从他手里拿走了十元钱 他快乐地朝我走来。
•
文言文中,如果状语被放在了他 所修饰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就成 为了状语后置的句子。
• 如青出于蓝,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出, 于蓝用来修饰动词“出”,作状语。 现在被放在了他所修饰的动词后面, 所以叫状语后置句。
5.补语
• 补语是动词或者形容词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 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 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补语通常是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极”、“很” 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做补语。 • 例如: ①狗把猫赶<跑了>。(动词) ②这篇文章他已经念<熟了>。(形容词) ③你去<一趟>。(数量词) ④她漂亮<极了>。(副词)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一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马之千里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千里之马 铿然有声之石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
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谓(动) ── 介词
──
宾 宾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操何 在安 为何
疑问代词:
谁、何、奚、
③客何为者?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曷、胡、孰、
安、焉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②爸爸的爸爸是一个伟大的人。
如果定语放在了他所修饰的名词或 者名词性短语的后面,就构成了定语后置 句。
例如:马之千里者
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者,现在作定语 的千里被放在了名词马的后面,所以叫定 语后置句。
•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定语后置)
有涉江之楚人。 (正常语序)
“封丘一中”是主语,“圆”是谓 语,“许多人的梦”是宾语。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会颠倒,这
种句子叫主谓倒装句
渺渺兮予怀
(谓) (主)
甚矣,汝之不惠!
(谓) (主)
美哉,我少年中国!
(谓) (主)
2.宾语 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宾 语不可能单独出现,前面往往跟动词 或者介词,构成动宾或者介宾结构。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状语
──
中心词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从)蓝]取之、 [于(比 )蓝]青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己]参省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用)孝悌之义]申之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以(把)事]具告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
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 宾语时,宾语前置。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 一项是(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疑问句居多。
动词+名词/代词=动词+宾语=动宾结构
例如:获得教养 战胜我们 学习手艺
介词+名词/代词=介词+宾语 =介宾结构
例如:从学校 向他 为伟大的祖国
例句:我吃好饭了。 我从北京出发。
●如果宾语放在了动词或者介词的前面,
就构成了宾语前置句。
例:我饭吃好了
正常语序是:吃好饭了,现在的句子 中宾语“饭”被提到了“吃好”这个动词 的前面,所以叫宾语前置句。
结论六: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
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小
结
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常 3.以“是”、“之”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 见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代词、方位词 做介词宾语)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否定词 ①忌不自信。 不信自 :不、 弗、未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非、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否、毋 句子的特点: 、无、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莫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主语
──
谓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2、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