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造成孩子不肯上幼儿园的原因很多

造成孩子不肯上幼儿园的原因很多

造成孩子不肯上幼儿园的原因很多,对于初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首先是因为不熟悉环境,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会使孩子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恐惧的心理。

其次是因为生活方式不适应,孩子从个体活动过渡到有规律的集体活动,难以适应。

对于上过幼儿园已有一段时间的孩子来说,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可能因为他在幼儿园做事遇到了困难或受到批评,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身体不舒服,还可能是因为生病或其他原因,隔了一段时间没上幼儿园,对幼儿园产生了陌生感。

以上两种情况,父母要分析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动员孩子上幼儿园。

对初上幼儿园的孩子,主要应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一、多给孩子讲幼儿园有趣的事,引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

二、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老师,熟悉环境,感受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培养孩子初步的适应能力。

三、了解幼儿园提出的有关教育孩子的具体要求,培养孩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给孩子安排与幼儿园相应的作息时间,缩短家庭与幼儿园生活、卫生习惯方面的距离,使孩子对幼儿园有一定间接经验。

四、讲明道理,并给孩子以鼓励,使孩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初步理解上幼儿园的意义,从而能自愿地上幼儿园。

对已上过一段时间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要深究原因,对症下药:
一、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事遇到了困难或受了批评,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或找出做错事的原因,教育孩子要勇于克服困难,承认并改正错误,做个坚强的孩子。

二、孩子若向父母提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或虽合理但一时无法满足的,要向孩子讲明原因。

若发现孩子身体不舒服,可暂时不上幼儿园,在家观察;也可送孩子去幼儿园,但要和老师说明情况,以便老师在必要时给予照顾。

三、对于因病或其他原因间隔一段时间没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事先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孩子对重返幼儿园有一个心理准备。

同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要持之以恒,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随意中断。

“分离焦虑”的意义
在1-5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安全依恋没有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喜欢“粘着”妈妈。

从七八个月开始,很多孩子喜欢用哭声“拴住”妈妈,这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它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

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

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

这是孩子寻求安全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

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

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

焦虑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

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并且,具有严重分离焦虑的孩子,社会性发展会受阻,这不利于孩子的进一步成长。

哪些孩子容易分离焦虑?
1.敏感的孩子。

有些孩子比较在意环境的变化,有时很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

像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这样的生活变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强的刺激,他们往往会难以接受,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

2.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

孩子的生活中,如果从来都是有亲近的人伴随左右,而且,帮他的人又非常细心,能够理解孩子每时每刻的需要,及时帮他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他就不会知道,亲近的人不在身边时该怎么办,当自己解决不了问题该怎么办。

3.身体状态不好的孩子。

受到疾病困扰的孩子,会表现得比他健康的时候更缠人。

因为他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病痛,只有细心的妈妈才能体会得到。

此时此刻,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中,重新找回那种舒适的感觉。

此时,孩子的哭声在诉说些什么?孩子在说:妈妈,我还没有准备好,在这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害怕。

很少有孩子2-3岁就准备好要进入一个集体环境中去生活的。

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温柔乡中的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亲情是他们的最大滋养,也给了他们最大的安全感。

突然的分离给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

但是孩子要融入社会和其他同伴,又是必须面临分离的。

掌握一些分离准备的原则,可以把这个和孩子分离的过程做得更缓和平稳些。

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能减缓分离焦虑的6个原则是:
1.分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开始,爸爸妈妈可以短时间地离开孩子的视线,但要让孩子听到你的声音。

以后,这个时间可以加长,让孩子形成信任:现在爸爸妈妈不在,但不久会回来。

直到较长时间的离开,但是这个时候要跟孩子约定好,“爸爸妈妈会在……以后回来,你就在这里……我们会到时候准时过来的”。

说完之后离开,要准时回来,巩固孩子的安全感;
2.“少”一些理解,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理解太多,比如孩子一声“哼”或一个眼神,家长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想要干什么,这除了表明你理解孩子以外,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孩子会越来越依赖别人替他完成某事,同时丧失了表达需求的能力;
3.改变关注方式,把关注的重点从孩子每时每刻的生活需要转向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

有时候,也许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快速反应习惯,留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应付困境,让他们自己面临问题的解决;
4.要多为孩子创设一些多同伴情境,让孩子在实际情境的互动与交往中学会与同伴相处,同时观察学习其他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能;
5.多一些照顾孩子和孩子互动的人,让孩子与更多的成人建立信任关系;
6.适当训练,让孩子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手吃饭、自己穿衣服等等;
7.多给孩子安排一些机会熟悉不同的环境和人,减少陌生感因素。

分离焦虑相关的家长因素:
如果孩子也从父母那里读到了同样的焦虑,那么,他自己的焦虑也会被进一步放大。

要帮孩子走出焦虑状态,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放松些。

如何让孩子早些走出焦虑状态?
1.承认。

当孩子哭的时候,你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幼儿园多好呀”一点儿也没用,只能让孩子觉得,你一点儿不理解他的难处。

还不如告诉他,你知道他很难过,好多事情还不知道怎么办,但你相信,孩子是会找到办法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设计告别仪式。

无论如何,悄悄溜走的方法都不可取。

孩子从实际中学习因果关系的能力是很强的。

第二次,他就会放弃他喜欢的玩具,牢牢地看住你。

这更加阻碍了他的发展,同时加剧了他的不安全感。

设计一个和孩子独特的告别方式,比如,到窗口和妈妈再见,和妈妈拥抱一会儿再再见等等,都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3.依恋物。

和幼儿园老师协商,让孩子带上一件平时在家最喜欢的玩具上幼儿园,一件孩子所依恋的玩具,能减缓孩子的焦虑;
4.和伙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在户外玩。

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孩子之间容易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会帮助孩子去有意识地适应一个新环境。

5.聊聊幼儿园的开心事。

这不是讲道理式地说幼儿园好,而是和孩子聊聊在幼儿园的生活,强化其中快乐的体验,这时可以多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表达,并进行适时引导;
6.及时发现生活难题。

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不知道如何给小朋友说话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原因,因为这让他们体会到压力。

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