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与文化论文

气象与文化论文

大气科学学院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课程论文题目气象与文化论文学生姓名黄守友学号***********专业大气科学专业指导教师李蓓蓓二O一四年四月十二日摘要: 纵观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影响不难发现, 气候的变化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文章探讨了中国特定的气候对节气文化、气象谚语、诗歌创作、建筑文化、军事文化、服饰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节气文化、气象谚语、诗歌创作、建筑文化、军事文化、服饰文化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类,离不开大气,地球大气有张多变的脸谱,时而气压骤降,热浪滔滔;时而气压猛增,寒流滚滚。

大气的无常运行,时序上的寒来暑往,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

现代气象学认为,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气候的六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

这些要素的变化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纵观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影响不难发现,气候的变化与气象的发展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放眼世界古代文明,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巨大进步,是四大文明古国最先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并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人类历史长河走来的文明古国——中国,也留下了许多许多曲折的脚印,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古代文化却从未中断,成为世界独有的、显著地历史特点。

传统上一般将文化或文明的发展与衰落、社会崩溃的原因归结于社会本身,如战争、人口压力、森林毁灭、资源枯竭。

但人们发现,一些文化的转折往往与一些气候、气象事件在发生时间上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

总之,气象文化对民间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

可概括为民间气象。

民间气象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观测,逐步形成的感性认识,并以二十四节气、气象谚语等形式来反映民众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就节气而言,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理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理等自认现象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气象谚语则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

我国天气谚语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作长、中、短期天气预报。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记述。

春秋战国时期荀匡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说明了天气气候的变化是有客观规律的,而且提出要“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要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指出“春湿、夏暑、秋凉、冬寒,人均无事,四时自然”,在《论衡?变动篇》中引用了天气谚语“故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痼疾发”。

北魏贾思朗在《齐民要术》中也叙述有天气谚语“天气新晴,视野必霜”等。

唐诗中也有引用谚语的,如“朝霞晴做雨”就一语道破了朝霞和降雨的关系。

气象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民间气象上。

气象在很多时候是以艺术意象出现的。

气象描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各个部分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文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温饱冷暖赋予那些意象,如春、夏、秋、东、雨、雪、风、霜等。

使之成为一种抒情载体。

《文赋》云:“诗缘情二绮靡。

”诗人通过诗、词、文、赋等文学形式表达主题意识与行为习惯。

诗人可以直接描写自然现象;也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再现自然气象;诗人既可以通过气象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抑郁难平;诗人还可以借助气象阐述人生哲理。

而气象描写在古诗歌中最早出现并发展成熟。

大量的古代诗歌或以一种欣赏的闲情描写风云雨雪,或借自然气象抒发抑郁不得志的感慨,不仅真实地记录了由于四季更替形成的风雨变化,而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气象文化也对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就有对建筑的影响。

居住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 建筑工程担负着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工作、学习的场所和良好生活休息环境等任务。

建筑具有双重性, 它既是物质的财富, 又是精神的产品。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 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 各种观念, 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 例如, 在我们南方地区, 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地区, 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

例如, 我国的广东属于岭南大区域, 是亚热带海洋气候, 它日照时间长, 高温多雨潮湿, 四季长青, 所以, 人们往往喜爱室外活动, 崇尚自然, 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 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和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就连室内取暖随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不同, 也有地方差异。

例如, 我国南方的气候相对暖和, 一般民居便采取火盆取暖、暖炉取暖等方式, 取暖处可以根据人的需要而流动。

除非由于信仰的原因, 取暖设施才固定一处, 不准轻易挪动, 如彝族的火塘。

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 冬长,一般居室便以睡处为取暖处, 有效地利用睡处空间。

如上面提到的北方火炕, 便是同处一房而供睡觉、取暖、做饭三用。

炕是北方人越冬的好帮手, 还能节省能源。

气象同时也对军事产生影响,并产生了军事气象学。

军事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武器的使用和技术装备的影响,以及研究对军队行动实施气象保障的一门学科。

它是气象学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分支。

军事气象学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在军事学、气象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即使是同一种气象条件,也常常因人们主观处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在战争中,正确运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历来被视为兵家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挥艺术,中国春秋末年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把天气、气候条件同与战争胜负有关的其他因素,并列为道、天(指阴阳、寒暑、时制)、地、将、法,并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在古今中外战史上,巧用气象条件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

如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借助东南风用火攻打败曹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利用恶劣天气,对珍珠港一举偷袭成功。

与此相反,因疏忽气象条件而失利的战例也是屡见不鲜的,1812年拿破仑率兵60万进攻俄国,因不适应当地的大陆性气候,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在俄军的反击下,最后只剩下两万余人。

在古代,作战样式和兵器都较简单,规模较小,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更多地在于战术方面。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兵器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应的军事理论的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气象学在继续注意解决战术应用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开展了气象条件对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气候气象同样影响着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

世界各国的学者研究结果表明, 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 第一重性格是实用; 第二重性格是装饰。

两重性格的顺序不能颠倒。

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原料)、形(样式)、饰(佩带的饰物)、色(颜色)和画(图案)。

服饰的双重性格是由这五种要素体现出来的。

在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下, 服饰还承载着环境、生理和群体心态特征等千差万别的信息。

中国服饰的性格、要素与这些信息相组合, 构成了中国服饰习俗的文化标志。

中国各少数民族服饰与整个民族文化一样, 既具有共性特征, 同时, 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融合性和变革性等特征。

大体说来, 我国东西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要求。

北方少数民族的宽袍长褂粗犷奔放, 南方的长裙长裤考究细腻。

由于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 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甚于北方。

青藏高原气候多变, 温差明显, 藏民的半皮半单服饰就很适合地区特点。

季节差异也是一种环境因素。

湖北清江水畔的土家儿童服饰, 随着季节的更替而交换。

例如, 帽子, 小孩春秋两季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帽”,冬季戴“狗头帽”和“风帽”。

通过服饰, 可见长辈护佑晚辈的亲情。

总之,气象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复合体。

中国气象文化源远流长,内容精深,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推动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通过研究中国气象文化,我们不难明白中国古代气象发达的根本原因,古代先民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天人合一”为精神信仰,他们把各种气象现象的发生看作是“天道”自然规律的呈现,特别强调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循自然规律。

由此,古代先哲们把气象与人类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并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与气象密切相关的节气文化、气象谚语、诗歌创作、建筑文化、军事文化、服饰文化等,其中既有糟粕,也有精华。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古代形成的一些重要文化思想仍然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1 高达.二十四节气谚语新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32 正绅编.诗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853 温克刚等.中国气象史.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794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