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5道*3分)1.天气: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天气系统: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3.气候: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气候系统:是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陆地表面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物理系统。
5.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层局地气候。
6.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着的许多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7.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8.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
9.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谓太阳辐射光谱。
10.一个大气质量:在地面为标准气压时,太阳光垂直投影到地面所经路线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质量。
11.地面差额辐射: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差值。
12.大气之窗:地球辐射中波长8.5-11微米波段的辐射几乎没有为大气所吸收而能全部透过并进入太空,好像大气为这个波段打开一个窗子。
13.位温:把各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飞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ap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
14.大气稳定度:气块收到任意方向的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5.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16.绝热过程:绝热过程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即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的过程。
17.逆温:对流层中由于低,由于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流混合等原因引起的气温岁告诉增高而上升的现象。
18.露点: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过饱和时,水汽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凝结的温度。
19.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很普遍,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当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时,过冷却水滴会因为蒸发而减少,水分子不断由水滴向冰晶上转移,冰晶则因凝华而增大,这种因冰水引起的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作用称为冰晶作用。
20.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21.水平气压梯度:气压梯度时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的气压差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气压梯度力可分解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度力。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23.梯度风: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热成风:由于水平温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额速度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25.风压定律:描述大尺度天气系统中的风场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人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右侧,南半球在左侧。
26.沃克环流:指赤道太平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27.南方涛动:指发生下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互相起亚振动。
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28.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29.锋: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锋的范围常出现降温、降水和大风天气。
30.台风:是以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
是一个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涡旋,3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32.厄尔尼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向西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33.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低压。
34.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高压。
二.简答题(5道*3分)1.对流层、平流层的特征。
对流层:(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2)垂直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1)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3)大气稳定,水汽含量少,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4)有时对流层发展旺盛的积雨云可延伸至平流层下部;2.海平面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2)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3)夏季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凸,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冬季反之;(4)大陆东西两岸同纬度地区气温不同;3.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
(1)大气中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2)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或饱和状态;4.三风四带。
(行星风带)(1)三风四带是在半球内气压带和风带高低相间分布的情况(从低纬往高纬);(2)三个风带:(东南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3)四个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5.地理分类法中气团分类的依据和结论。
依据:依据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来划分;结论:按地理位置把他们分为四个基本类型(1)冰洋气团:在北极圈内形成的气团。
(2)极地气团:在高纬度地区形成的气团。
(3)热带气团: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形成的气团。
(4)赤道气团:在赤道附近洋面上形成的气团。
按下垫面性质把前三个基本类型又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
6.台风形成的条件(1)广阔高温高湿的洋面;(2)一定的地砖偏向力(3)气流铅直切变要小(4)合适的流场7.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1)天文辐射能量的分布完全因纬度而异(2)夏半年获取的天文辐射的最大值在20°—25°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3)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的最多的在赤道(4)天文辐射的南北差异不仅随冬夏半年而有所不同,而且在同一时间内随纬度亦有不同。
(5)夏冬半年天文辐射的差值是随纬度增大而增大的。
(6)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8.为什么会有霜打洼地(1)空气有个特点: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2)夜里,地面和空气散热,山顶空气比山下空气降温快,于是下面的暖空气上升,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
(3)冷空气到达山谷或洼地后,夜里山谷和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使近地面气温在霜点以下。
因此,山谷或洼地更先成霜,故称霜打洼地。
9.气候意义上的城市效应(1)城市气候是在区域背景下,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
(2)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混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
(3)城市气候效应还包括风速的减小和多变10.冰雪覆盖的致干和致冷作用致冷:(1)冰雪覆盖增加了下垫面的反射率,大大减少下垫面可能接受的太阳辐射,导致其温度降低和向大气长波辐射减少,使大气降温。
(2)冰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小,会阻止或削弱下垫面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使大气得不到地面的热量输送。
(3)同时海冰还具有隔离效应,有效地削弱海洋向大气的显热和潜热输送,这又是一个致冷因素。
(4)当太阳高度角增大时,太阳辐射增强,融冰化雪还需要消耗大量热量,导致大气降温。
致干:(1)冰雪表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同温度水面低,冰雪供给空气的水分甚少,于是空气反而要向冰雪表面输送热量和水分(水汽在冰雪表面凝华)。
11.锋的成因及类型成因:有两种不同性质气团接触形成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12.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1)随温度升高,饱和水汽压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2)饱和水汽随温度改变的量,在高温时比低温大。
(3)空气温度的变化,对蒸发和凝结有重要影响。
13.云滴增大的方式(1)云滴凝结(或凝华)增长(2)云滴碰并增长14.季风的成因类型(1)成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季节变化(2)类型:冬季风、夏季风15.气温年变化规律形成的原因(1)公转产生的太阳辐射能周期性变化。
(2)地表从太阳辐射得到大量热量,同时又以长波辐射、显能、散热的形式将部分热量传输给大气,热量频繁交替而出现了气温年变化。
16.积状云、层状云降水差异(1)积状云的降水是阵性的,持续时间短,降水强度变化大。
(2)层状云的降水是连续的,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变化小。
17.中小地形对降水的影响(1)迎风山地对降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地形坡向和高度对降水也有影响。
(2)在迎风坡,气流上升,降水增多;在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锐减。
(3)在迎风山地,由山地向上,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达到一定高度降水量最大。
18.气团形成的条件(1)要有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2)还必须有使大范围空气能较长时间停留在均匀的下垫面上的环流条件19.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分布的特点(1)赤道附近地区,昼夜长短相同,最冷月和最热月热量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较小。
(2)除赤道地区外,随纬度的增加,气温年较差增大。
20.高大地形在气候形成上的作用(1)机械作用:也就是阻挡作用,使某种气候类型只能在山脉一侧形成。
(2)热力作用:海拔高气温低;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3)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1.深厚系统暖性高压和冷性高压系统不仅存在于对流层低层,还可延伸到对流层高层,而其气压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强,这被称为“深厚系统”.22.人工降雨的原理(1)冷云降雨原理:人工产生冰晶,改变云微结构的稳定性。
(2)暖云降雨原理:改变云的滴谱分布的均匀性,破坏其稳定状态,促使凝结合并过程的进行。
23.云的成因类型(1)成因:热力对流、动力抬升、大气波动、地形抬升(2)类型: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特殊云状24.平流雾与辐射雾有何不同(1)成因不同:平流雾是在暖湿空气流经的下热面逐渐冷却形成的。
辐射雾是由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所致。
(2)时间不同:平流雾全天出现辐射雾只出现在清晨(3)条件不同:平流雾需要满足风速2-7m/s,下垫面与暖湿空气温差较大,近地层气层稳定,一般出现在海边。
辐射雾需要有充足的水汽,天气晴朗少云,风速1-3m/s,气层稳定或出现逆温,可出现在大部分地区。
25.大陆气候的特征(1)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2)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量少(3)气温最高月7月,最低月1月26.海洋性气候的特征(1)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小(2)降水全年较均匀无明显变化(3)多云雾天气、湿度大(4)气温最高月8月,最低月2月27.垂直气候带的形成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方向上先后出现类似赤道到两极的气候变化,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形成垂直气候带.28.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均匀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2)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运动的大气都会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发生偏转,迫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离气压梯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