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福州市第三次质检作文:这个热点话题,备考不容错过!作文题目【2020高三福建福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
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
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题目材料部分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读书沙龙活动老师的推荐受到质疑,任务部分则明确指出,需结合自己阅读体验和思考,来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这一任务指向表明,写作重心应放在肯定以上名篇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上,还需注意作文中应有对材料中提到的某几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态度,确立观点。
文章最好能入浅入深,分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来谈谈精神的作用。
注意文中要有“我”,要有情境感,重心要展现时代机遇和年轻人的责任,切忌空喊口号,大话连篇。
相关链接:2020高考热点主题:“中国精神”十大立意(源自传统,现代演绎)标题示例部分来自高分作文,部分来自媒体时评国无精神不强永不消弭的中国精神书写新时期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一脉以承中国精神,读之有益中国精神,长存常新有一种力量,叫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激励新征程新时期,中国精神更要铿锵表达时移世易,中国精神常新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永不磨灭的番号年轻人的心田,应植入中国精神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见证“中国精神”,镌刻“中国高度”教师下水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作者:孟道君(湖北郧西三中语文教师)文以载道,一本好书是思想与精神的载体。
通过读书来理解、继承这些思想和精神,是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
不要总是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经济越繁荣,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要从那些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强盛、民族强大的雄峻楼宇。
天地一股浩然气,不随江海作泥沉。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
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
他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
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虚无。
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
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
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
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
2020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听到很多质疑与诽谤的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从而时刻保持绝对的警醒与旺盛的战斗力。
看到在抗疫中牺牲的广大公职人员、基层干部,再对比他国疫情肆意蔓延的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牺牲奉献精神,在突发灾难时,更是稳住国家根基的“定海神针”。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能停止。
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
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相关素材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积淀了自身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中国精神教育纳入其中。
要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精神不是静止固化的,而是动态常新,与时俱进的,我们要能继承过去,又能超越传统。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五四运动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精神”十大立意中华浩浩五千年,无数圣人先贤、名士豪杰,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或慷慨豪迈或智慧深沉的豪言精语,他们以及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与道统所在。
尤其是下面10句,可谓能代表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的气象,更是高考热点主题“中国精神”的十大立意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一句名言,传播极广,能量极大,向来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人谁也绕不开的重要理论思想。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老子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老子的这句话是最合乎自然哲理和科学规律的名言,是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源头。
其中“道”“法”二字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永存在中国文化的基因库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乾》。
这是说,这个宇宙天体,它永远在动。
“行”字,就是行走运转的道理。
“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告诉人要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我们做人要懂得乾卦的道理,懂得宇宙一切随时在变,自己因此要懂得自强,要随时反省,努力修养学问,要永恒的前进,不能停留。
自强不息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周易·坤》。
大地厚实和顺,君子待人接物要像大地一样,以厚重的德行来接纳、负载。
君子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胸怀博大,宽以待人,积累道德,敢于担当,这就是“坤德”,加上前面“天行健”的“乾德”,中华民族正是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天地之德”的号召下发愤图强,一次次绝处逢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出自《庄子·让王》。
在尧时期就流传着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太阳出下地干活,太阳落回家睡觉;挖井一口有水喝,开荒种田有饭吃。
皇帝是谁?不知道!这首歌谣的部分内容在好几部书里出现,都表现了先民顺乎自然、立足大地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田园农耕生活的自得其乐。
在《庄子》里把质朴的先民生活道家化了,更突出这种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意义。
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培养了安土重迁、热爱家园、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不管红尘中有多少生死离合,我都会像我曾经对你说过的那样,一定与你紧握双手,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可以说中国人是最有家庭观念的民族之一,父母健在,夫妻和睦,几个儿女,平平安安,这就是中国人的天伦之乐。
古人留下了大量表达夫妻分散、亲人离别哀伤情绪的诗文,都源于《诗经》中的一个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正是这个约定使得多少夫妻度过艰难,繁衍生息,并由家及国,使得中国人成为全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
穷困时要做好自己,发达后要利益众人。
孟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儒家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法论,就是首先要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再实现个人于社会的价值。
这句话与孔子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个意思,穷与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才是根本,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面对富贵,不被诱惑扰乱心意;面对贫贱,不会因之改变节操;面对威武权势,不会屈服,像这样坚持仁义之道,保持独立人格,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的这句话成为许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铭,铸就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
敢于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宣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吟咏“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他们是一个个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