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第三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第三课时


❖ 结构图示
诗人形象:忧国忧民、修身洁行 第一段 社会现实风 灵俗 修伤 荒败 唐、 、群 群奸 小肆 构虐 陷
心态:余心所善、九死未悔
第二段
退隐的闪念回退车修复初路服
爱国的决心 好 体修 解为 未常 变
第三课时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合作探究:
1、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
文章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 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 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 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 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 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 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 地方色彩。
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 样的人物形象?请从外部、内部两个
角度来把握。
1、请同学们概括出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
哀民生多艰高,高怨灵的修帽浩子荡: 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余心所善,长九长死不的悔佩:剑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内在品外质在形伏宁象清溘白死死流直亡荷荷,,叶叶不固为前做缝此圣的缀态所上的:厚:衣下嫉刚恶装正如不仇阿,,不一唯 好修品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善
扑鼻的香气
进不入以离尤,退修初服: 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2、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了 这一“可与日月争光”的光辉形象?
除了比兴手法,还有对比和夸张:对比使现 实中比的兴忠手奸法、。美“丑蕙、纕善”恶“形揽成茝鲜”明“的鸷对鸟照”,“产生制 了形芰(j言象荷í)兮简更以,意加为丰鲜长衣、明余兮言,佩,有栩之集尽栩陆芙而如离蓉意生”以无;“为穷诗芳裳的人””艺以等“术异字高效花句余果香告冠,草诉之人来我岌物象们岌 征作自者己用的异品花德香,草已来富装有饰优自美己的,形都象表,现而了这作种者集对中美 的德夸的张追的求描,写表,现更了把作诗者人人的格形的象高刻洁画。得“崇众高女、”伟则 岸喻、指挺奸拔佞,小在人写,实表的现基了础作上者增对加小了人异的样轻的蔑光与芒不和屑。 色彩。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于这种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 的待遇,作者是否一味哀怨?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嫉恶如仇, 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 身正气)
1、读第二段 2、疏通文意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 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 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 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 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 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 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离骚》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表现 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色彩更加鲜明,人物形象 更加突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具有了浪 漫主义色彩。
对于屈原的抱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哪些做人的启发?
【提示】
①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的理想奋 斗,决不动摇。 ②理想的道路是曲折,为了真理应不屈不 挠。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高洁品质。等。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速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
态的词语,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哀:民生多艰,朝谇而夕替
怨:灵修不察民心,众女嫉余蛾眉,谓余善淫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因为“蕙纕”、“揽茝”遭嫉、被贬, 反映出怎样的现实?
作者追求美德,洁身自好却遭嫉、被贬,反 映出屈原与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君主清浊 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哀”“怨”揭露了楚 国政治黑暗、君王昏聩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 因“蕙纕”、“揽茝”遭嫉、被贬而产生的对现 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 愁闷。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汨罗屈子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
长沙岳麓屈子祠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近人集句吊屈原
【注】呵壁:屈原放逐,入楚先王庙, 见壁画天地山川神灵,呵而问之。
澳门离骚邮票
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 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 原先的志向) 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 “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3、回顾《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说说本文的 比兴与《诗经》中的比兴有何不同。
《诗经》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 骚》中的比兴内容复杂,对象众多,分量较重。 《诗经》中的比兴位置也比较固定;《离骚》中 的比兴充斥全文,随处可见。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之不察。 “悔”与“不悔”是否矛盾?
不矛盾。②作者由“悔”生“退”,“退” 的目的是“修吾初服”,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道 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长余佩”“佩繁 饰”,之后,作者不仅回到了“九死未悔”的 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 仰更加明确,“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 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让我们看到一位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硬汉子 形象!
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 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
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
《离骚》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其浓 郁的浪漫主义特色非常引人注目。
3、全诗结构宏伟而壮阔。
4、比兴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5、浓郁的楚地风物人情、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及 大量的楚地方言。
6、瑰丽多彩的语言。词汇丰富,色彩绚丽,用词 生动,韵律和谐,音调优美。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读第二段,找出表现作者心理 的词语以及所领起的内容。
悔:相道不察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之不察。 “悔”与“不悔”是否矛盾?
不矛盾。①这里的“悔”根据课文内容不是 真正的后悔,而只是一种自我反省:是否是当 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呢?作者这里并没 有否定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 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具 体体现;“延伫”“步”“止息”让我们看到 了一位忧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