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患关系的认知

医患关系的认知

医患关系的认知----------------浅谈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及未来院系:XXX院班级:XX级XX班姓名:XXX学号:XXX医患关系的认知-------浅谈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及未来2012年3月23日报道,当日16时30分左右,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抡起手中的水果刀,疯狂砍向医务人员和实习医生,造成一名实习医生伤势严重不幸死亡,另三名医务人员重伤。

据了解,死者名叫王浩,男,今年28岁,为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事发前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

当晚,腾讯网刊登新闻后附带“读完这篇新闻后的心情”调查,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占总数的六成以上。

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网易上针这条新闻,一共有36000多人发表评论,其中有一个评论是这么写的,"应该举国欢庆啊!鞭炮响起来!小酒喝起来!音乐开起来!"顶这个帖子的数量达到了5172,占到36100人里多大的比例。

这起惨案的发生是长期以来医患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的产物,是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的产物,是医生群体在群众心目中社会形象下降的产物,是当今医患关系的体现。

所谓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

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医师与病员的关系。

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状况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趋激化。

说到“看病难、看病贵”,每个患者都有许多话要说,“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也在群众中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

另一方面,据中国医师协会2004年《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将近3/4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达60%之多。

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起以上,打伤医师5人;北京医师协会对北京市71家二级以上医院的统计表明:近3年共发生殴打医务人员事件502起,致伤、致残90人。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医护人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转行的逐年增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解决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针对其特殊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卫生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真正起效于解决现实中的医患纠纷。

目前对卫生立法的更高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但建立或健全的真空期,造成了有些纠纷在处理上的无法可依、无的放矢。

2.医学的复杂性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针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技术的运用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

因此,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

病人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3.少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欠佳少数单位和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及服务态度差、职业道德水平低等问题。

虽然医疗事故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是小概率事件,难以杜绝,而对当事人来讲却是百分百。

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加之始料未及的悲伤,也就难免使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升级。

4.部分群众对医疗制度改革不适应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医疗费用由过去的公费全包变为个人承担一部分。

有些患者对自己花钱看病还不适应,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往往将不满发泄到医疗服务中。

5.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市场经济初建的今天,明显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

在旧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不适应时代的旧体制成分,在束缚改革进程的同时,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

6.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某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些医疗事件时,未能考虑医疗问题的特殊性,对医疗事件的严重性存在不切实际的渲染,给群众就医留下了心理疑虑。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当前和谐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医患关系的紧张,必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应该适当加快改善医患关系的步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上的便利,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

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体现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卫生事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

只有积极、主动地改善医患关系,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主体方面,卫生人员的责任是通过服务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购买服务,支持卫生事业发展。

只有两者协调,卫生事业才能发展。

处理好医患双方的矛盾,对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所以说改善医患关系具有毋庸置疑的必要性。

提出具体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当然要从医患关系的特征着手。

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

因为“医”和“患”不仅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且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

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医患双方在抵御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处于关键位置,患者康复的愿望要通过医方去实现,医方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加深对医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诊疗技能。

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

维护医患这对利益共同体的良好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则有趣的民间传说可作为注脚。

唐朝药王孙思邈外出采药,遇一只母虎张口拦路,随从以为虎欲噬人而逃,孙思邈却看出虎有难言之疾。

原来这母虎被一长骨卡住了喉咙,是来拦路求医。

孙思邈为其将异物取出,虎欣然离去。

数日后孙思邈在返程中途经此地,那虎偕虎崽恭候路旁向他致意。

这个故事起码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即使是吃人的猛虎患病,医生也应本着仁义之心为它治疗,何况生了病的人呢;第二,即使是吃人的猛虎对于为它解除病痛的医生也怀有感恩之心,有礼貌地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正是医患关系的最基本特点。

美国功能学派社会学家帕森斯和福克斯认为医患关系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相似性,故此他们将医患关系的特点归纳为四点:支持、宽容、巧妙地利用奖励和拒绝互惠。

支持即在医患关系中,由于接受了对病人提供保健照顾的义务,医生变成了在病人生病期间依靠的支柱。

支持包括使自己可以被病人利用,并且尽力为处于依赖状态的病人提高所需要的保健照顾。

宽容即在医患关系中,病人被允许有某种方式的行为举止,而这些举止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病人的某些行为和举止之所以得到宽容是因为,生病期间病人对他的疾病不负责任,只要他继续承担病人角色并承担希望和尽力恢复健康的义务。

巧妙地利用奖励即在医患关系中,为了在获得病人的服从时提供另外的支持,医生有能力建立并巧妙地利用一种奖励结构。

通过控制病人非常重视的奖励,就可以增加医生的权威和病人的依赖性。

拒绝互惠即在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生给病人以支持,并且比较宽容患者的偏离常规的行为,但医生通过在人际反应中保持一定的距离来保证医患关系的不对称性。

也就是说,医生了解病人的真实感情,但不以允许病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感情作为回报。

据此遂有一下改善医患关系的几点建议:⑴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制约机制,寻找医患关系的平衡点医德医风同医疗技术一样,其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医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

实践表明,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是由医德医风引起的。

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和完善制约机制,从而找寻医患关系的平衡点。

一是对医务人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医方与患者的对等关系,提高医务人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

二是完善医德医风制约机制。

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

建立廉洁行医制度、社会监督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和医德奖罚制度等,通过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⑵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协调医患关系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范围,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

医务人员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不能仅限于下医嘱,开处方,要根据医学的发展,尽快由单纯的医学范围扩大到社会范围,由只注意生理变化到既要注意生理变化又要注意心理变化,只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学的有关问题,以适应各种患者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

同时拓宽服务职能范围,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适应患者需求,密切医患关系。

⑶规范卫生法律法规,由于医患服务的垄断性,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处于主导地位,医方与患方通常处于命令和服从的不对等地位。

其中对传染病人的分类管理,更具强制性,这是医疗服务所需要的。

这种关系,与民事法律法规的主客体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宜以民事法律法规来规范医患关系。

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疗管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把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在处理医患纠纷中的适用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助于把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处理得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

⑷尊重患者的知情权知道自己的病情是患者起码的要求,病人如果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明白,就会对医疗方案不理解,并因此产生矛盾。

人和机器不同,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知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医患关系得以融洽。

当然,对患者的知情权的尊重,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病人本身文化和心理素质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医生用药问题也是知情权的重要内容。

如果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品,在使用前必须告诉病人,在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

用药时,应遵从廉价有效的原则,而不能动辄就用贵重的药品。

⑸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近年来,医患之间的恶性冲突时有发生,行为人的法律、道德意识淡漠固然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但病人复杂的心理变化对医患矛盾走向极端不无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