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发展源远流长,自夏商至明清发展逐渐完善,内容不断丰富。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
它的篇目与《大明律》相同,在沿用唐、明五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刑罚及民族压迫条款。
在刑罚和诉讼方面,清律规定满人享有各种法律特权。
清朝还颁布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专有特定内容的单行法律,如《回律》、《番律》、《蒙古律》等。
清朝形成了既因袭明代,又具有本朝特色的司法制度。
其制度的确立有自身原因和特点。
满族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弱小民族发展壮大,并取代明朝统治幅员广阔之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满族善于学习、吸收比自己更为先进的制度及文化。
清朝统治是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为维持其统治,满清统治者需要寻求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八旗是清初国家主要军事力量,清政府非常注意以法律手段保护旗人的利益,从而保持其统治者的自身实力。
虽然大清律例有“今隶军籍之人与民无异,有犯亦一体同科”的规定,但旗人在社会政治、经济乃至司法审判方面仍享有许多特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代的司法过程中存在着数对相互矛盾的制度。
这些不断互动却又相互歧异的制度,不仅塑造了清代法律控制的独特模式,也体现了中华法系司法过程的特色。
清朝沿用明制,司法机关包括中央的三法司和地方的省道府和州县四审。
再加上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的会审制度,清代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司法管辖。
在中国法制史上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有着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清朝在中央设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其中刑部是最高司法审判机关,“部权特重”,掌管“天下刑罚之政令”,在三法司中居于主导地位。
大理寺的职责是复核案件,平反冤狱。
都察院是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为维护旗人的特权,及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司法管辖的需要等,清朝在中央设立专门司法机构以审理旗人和少数民族案件。
满族贵族的诉讼案件由宗人府会同刑部、户部共同审理,一般司法机关无权过问。
内务府是宫廷事务的机构,设慎刑司负责审理在宫廷当差的满人案件。
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专门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最高国家机构。
地方司法机构仍是司法与行政合一,实行长官负责制,分州县、府、省按察使司、总督或巡抚四级。
一般州县官负责辖区内全部(专门管辖除外)案件的初审,其中“户婚、田土及笞杖轻罪”称自理案件,经州县官判决生效,审理完毕并草拟判决意见后逐级向上审转。
督抚有权决定徒刑案件的判决,军、流、发遣由刑部审结,死罪案件由刑部汇大理寺、都察院会审,奏请皇帝批准。
另外,清朝在地方上还设有审理旗人诉讼的司法机关。
清朝在诉讼审判制度方面基本因袭明制,但也有一些发展变化,如限制诉权、会审制度及幕友胥吏参与、干预司法等方面。
强调“调处息讼”。
清代法律维护宗族权力,在国家法律的肯定下,各种乡规民约、家法族规大都确认宗族对上述案件有调处权,甚至惩处权。
清代诉讼程序繁琐,起诉必须是书面形式,诉状须由官府指定的“代书”书写,然后盖上官府发给的因戳才有效。
会审制度体现出中国传统审判制度中的“慎刑”思想,既是清代司法审判活动中的一项大典,也是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
清朝废除了明朝的大审制度,保留了热审制度,将朝审进一步发展为秋审和朝审两大会审制度。
乾隆年间编
修《秋审条款》,详细规定朝审、秋审的时间、会审机关、管辖范围及处理办法等内容,这标志着清朝会审制度的更为系统、完备化。
胥吏与幕友参与、甚至干预司法是清朝司法制度的一大特点。
胥吏,又称书吏、书差或书役等,是各级衙门中从事文书工作的人员。
幕友、幕宾俗称师爷,是明清时代官员私人聘请的行政、司法事务顾问。
他们以私人的身份,即官员的师友、宾客身份帮助处理政务,与科举出身的官员相比,胥吏与幕友更具有系统的律例知识,在参与处理司法事务的过程中,更有利于正确适用法律。
但是官员对幕友的倚重,导致幕友对地方行政、司法的操纵。
而胥吏又往往内外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加剧了司法腐败。
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法律上都有突出成就,既延续了前代的优秀成果,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清代司法制度无疑也有其自身特色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清代司法为当今社会不断完善司法制度提供了样本和范例,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