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感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观。

认为文学是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的物。

(举例)
3.摹仿说:古代西方的文学观。

强调文学艺术是摹仿现实生活的产物。

(举例:亚里斯多德、柏拉图)
4.原型: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叙述构思、形象类型或意象。

他们的特点在于源于某种普遍的、原始的基本模式。

(举例:弗雷泽、荣格)
5.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因素,一般指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儿子寻父等。

6.文学的审美性:是文学有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属性。

强调语言形式之美。

7.文学:是人们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广义的泛指一切见诸语言文字的材料,狭义则是不同方面的。

8.文学形象:既是传达审美意识的特殊符号,又是审美意识的外化和显现。

可分为语象、形象、意象。

语象指非描摹性的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所造成的“形象感”;形象专指描摹性的、能够引发读者视觉想象的形象;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

9.典型:典型人物的简称,是现实主义叙述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具体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10.文本:又叫本文,文学文本是指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语言符号系统。

泛指一切有待于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11.意蕴:蕴涵于文本现象层之中的意义。

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12艺术构思:创作主体以想象的方式,对创作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构造,使之凝聚成一个体现了创作意图的艺术整体的思维过程。

构思的具体目标是孕育形象、酝酿意蕴和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的中心任务是艺术形象的孕育,其他内容都需围绕着艺术形象的孕育来进行。

13.艺术思维:又称形象思维、艺术想象,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方式,其特点在于始终不脱离形象而又能揭示和表现人生与人性的某种普遍意义。

14.期待视野: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尧斯称其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之前所拥有的一种心理视野,它由接受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和欣赏趣味所构成,会影响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并对他的欣赏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15.召唤结构: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概念。

16.文学批评:广义的文学批评涵盖非常宽泛,泛指一切文学评价和文学研究,从新书的评价到系统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

狭义的专指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17.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它与文学的审美性有什么关系?
答:文学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它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
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但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也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人们常说的“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第二是就它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而言,即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它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心理经验的层面上。

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

18.什么是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什么关系?
答: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

1典型环境决定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②典型人物影响典型环境的发展。

③典型环境的构成对人与人关系的作用举例: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评论对方的小说《城市姑娘》时说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和其他文学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它要求做到:环境与人物相匹配,与人物之间具有共生性、互动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由环境决定,并由环境得以解释;环境以人物为基础,以人物为中心,并提供人物行动的动机。

19怎样理解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20文学形象的功能
意境:偏重于人类情感的审美需求,它更能陶冶人的性灵性情,慰藉人的心灵。

意象:偏重于满足人的幻想和思考的需要,它更能够启发人的心智,引人思考。

典型:偏重于满足人对社会、人生的审美需要,更能使人引以为戒。

21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实境创作的目的与本旨和整个意境的艺术格调和审美品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统摄地位。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实境创作的目的与本旨和整个意境的艺术格调和审美品位,制约着实
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统摄地位。

22文学意境有何特征(1)意境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特有的一个诗学范畴,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意境的基本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

(3)以某一首中国古诗词为例对所有特征加以论证;也可以每个特征后举例说明。

23.文学语言的特点:现实指向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多义性
24.文学活动中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P46)无限之意—有限之言
26.把普通语言变为文学语言常用手法:功能转换;改变语序;打破常规文法;运用修辞;化用文言;特殊语境;使用方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