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伤员的基本方法和现场急救操作技术一、发生工伤事故后抢救程序1、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应根据事故的性质,首先进行自救、互救、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
2、矿调度室立即通知值班矿领导、安检科、救护队、职工医院、井口保健站、井下运输调度室、发生事故区队有关科室、区队、提升井口、乘人皮带等单位和个人、3救护队派救护队员携带担架迅速赶赴出事地点参与抢救,井口保健站、职工医院等做好救治伤员的一切准备。
4、现场互救要遵守“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对骨折伤员要做到先固定、后搬运,对窒息伤员要先复苏、后搬运,对出血伤员要先止血、后搬运。
5、为了方便救治,我矿在丁二中部变电所,丁二低车场泵房,戊二轨上中部变电所,戊二轨下中部变电所,丁一中部变电所,丁四三片变电所各设有一副担架,井下发生工伤后,现场人员可就近取出担架使用。
6、运送伤员应根据不同的伤情,头部可适当垫高,减少头部的血流,昏迷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便呕吐物或痰液污物顺着流出来,不致吸入;再如对外伤出血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可将其头部适当放低些;呼吸困难者可采取坐位,使呼吸更顺畅。
当把病人抬到担架上时,动作应该轻柔协调,尽量减少病人的劳累和痛苦。
对于各种外伤病人,在搬动时要注意对伤处的保护,如骨折的肢体应有人专门扶持,脊椎骨折时要使其背部保持平稳;头部颅脑外伤者,要有人专门包头避免晃动。
抬担架上下坡时,应当尽量保持水平位置。
在转送途中,对于危重病人应当严密注意其呼吸。
脉搏清理、通畅呼吸道。
天气寒冷时,应注意病人的保温,可就地取材,以毛巾、大衣或被子包盖好病人身体,令其安静休息;如衣服受湿时,有条件时应尽快换上干衣服。
到了医院后,应介绍病人的病情以及救治情况,供医生参考。
二、现场急救技术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有口对口吹气发、俯卧压背发、仰卧压胸发,但以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最为方便和有效。
1、口对口或(鼻)吹气发:此发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而且气体的交换量大,接近或等于正常人呼吸的气体量。
对伤者效果都很好。
操作方法:(1)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
(2)救护人站在其头部的一侧,自己深吸一口气,对着伤病人的口(两嘴要对紧不要漏气)将气吹入,造成吸气。
为使空气不从鼻孔漏出,此时可用一手将其鼻孔捏住,然后救护人嘴离开,将捏住的鼻孔放开,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帮助呼气。
这样反复进行,每分钟进行14—16次。
如果病人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时,可对其鼻孔吹气(必须堵住口)即为口对鼻吹气。
救护人吹气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以吹进气后,病人的胸廓稍微隆起为最合适。
口对口之间,如果有纱布。
则放一块叠二层厚的纱布,或一块一层的薄手帕,但注意,不要因此影响空气出入。
2、俯卧压背法:此法应用较普遍,但在人工呼气中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
由于病人取俯卧位,舌头能略向外坠出,不会堵塞呼吸道,救护人不必专门来处理舌头,节省了时间(在极短时间内将舌头拉出并固定好并非易事),能及早进行人工呼吸。
气体交换量小于口对口吹气法,但抢救成功率高于下面将要提到的几种人工呼吸发。
目前,在抢救触电、溺水时、现场还多采用此法。
但对于孕妇、胸背部骨折者不宜采用此法。
操作方法:(1)伤病人取俯卧位,即胸腹贴地,腹部可微微垫高,头偏向一侧,两臂伸过头,一臂枕于头下,另一臂向外伸开,以使胸廓扩张。
(2)救护人面向其头,两腿曲膝跪地于伤病人大腿两旁,把两手平放在其背部肩胛骨下角(大约相当于第七对肋骨处)、脊柱骨左右,大拇指靠近脊柱骨,其余四指稍开微弯。
(3)救护人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压缩,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压。
当救护人的肩膀将成一直线时,不再用力。
在这个向下、向前推压的过程中,即将肺内的空气压出,形成呼气。
然后慢慢放松回身,使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形成吸气。
(4)按上述动作,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14-16次。
3、仰卧压胸法:此法便于观察病人的表情,而且气体交换量也接近于正常的呼气量。
但最大的缺点是,伤员的舌头由于仰卧而后坠,阻碍空气的出入。
所以作本法时要将舌头按住。
这种姿势,对于淹溺及胸部创伤、肋骨骨折伤员不宜使用。
操作方法:(1)病人取仰卧位,背部可稍加垫、使胸部凸起。
(2)救护人屈膝跪地于病人大腿两旁,把双手分别放于乳房下面(相当于第六七对肋骨处)大拇指向内,靠近胸骨下端,其余四指向外。
放于胸廓肋骨之上。
(3)向下稍向前压,其方向、力量、操作要领于俯卧压背法相同。
(二)心脏复苏主要包括心前区叩击术与胸外心脏按压术,前者不理想的情况下立即改用后者,主要操作方法如下:在伤员心前区叩击3-5下,听心音,如果不起作用马上改用胸外心脏按压,首先让病人仰卧,抢救者站或者跪在一侧,用一手的掌根贴在病人胸骨1/3处,另一手叠在这只手背上,两臂肘关节伸直,靠上身重量作快速按压,使胸骨下陷约3-5厘米,心脏间接受到压迫,然后放松,有节奏地一压一松,每分钟60-80次。
可以配合口对口人工呼吸,平均按压心脏4次,迅速进行1次口对口人工呼吸。
(三)止血首先是外伤出血判断:动脉出血:由于动脉血管内压力较高,所以出血时呈泉涌、搏动性,尤其是大的动脉血管破裂,血液呈喷射状,颜色鲜红,常在短时内造成大量失血,易引起生命危险。
静脉出血:出血时缓缓不断地外流,呈紫红色。
如大静脉出血,往往受呼吸运动的影响,吸气时流出较缓,呼气时流出较快。
毛细血管出血:出血时,血液成水珠样流出,多能自动凝固止血。
止血的方法(1)指压止血法,在伤口的上方,既近心端,找到跳动的血管,用手指紧紧压住。
这是紧急的临时止血法,与此同时,应准备材料换用其他止血方法。
(2)止血带止血法,用止血带对伤员肢体进行止血要注意止血时间,每0.5-1h要放松止血带进行放血,防止肢体坏死,放松时间为1-3分钟,另外要注意的是止血带止血时间一般不超过2h,应在2h内立即将伤员送往医院.(3)加压包扎止血法,用棉花作成软垫放在伤口上,再用力加以包扎,以增大压力达到止血的目的。
此法应用普遍,效果也佳。
(四)骨折临时固定(1)止血。
开放性骨折伤口,应先止血,然后包扎,再固定。
(2)加垫。
夹板或就便器材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在突出部位先用棉花或布片等软物品垫好,以免夹板把突出部位的皮肤磨伤。
(3)不乱动骨折部位。
以免刺伤血管和神经。
(4)固定骨折两端。
夹板需扶托整个伤肢,把骨折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好,才能把骨折部位固定好。
(5) 固定的绷带松紧要适度。
固定不可过松、过紧,要露出手指或脚趾,以便观察血流的情况,如发现手指(或脚趾)苍白或青紫色,说明包扎过紧,应当放松新固定,防止坏死。
(6)几种骨折临时固定的方法①前臂骨折(夹板固定法)用两块长短合适的夹板(木棒或竹片)分别放在前臂掌侧和背侧,用绷带、毛巾、或手帕绑扎固定,再用三角巾或裤带将前臂悬吊胸前。
②上臂骨折(无夹板固定法) 用一条宽带将上臂固定于胸前,再用三角巾将前臂吊起来。
③小腿骨折(夹板固定法)将夹板(长度等于自大腿中部到脚跟)放在小腿外侧,垫好布垫后用布带分段固定。
脚部用“8”字形绷带固定。
④大腿骨折(夹板固定法)用一块长度相当于从脚跟至腋下的夹板放在伤肢外侧,在伤脚和突起外夹垫好后,用5---7条布带分段固定。
固定好后,健肢移向伤肢并列。
肢部用“8”字型绷带固定。
脊椎骨受伤时,宜用平板固定,防止损伤神经造成残废,对于开放性骨折,如果断骨漏在伤口以外,固定时,不要把断骨送进伤口内,对于脱臼和错位,固定时不要强行纠正,应按受伤原状固定好。
骨折的临时固定,只是相对固定后,便于送医院治疗。
(五)伤员的搬运伤员的搬运要做到轻、快、稳,原则上没有经过初步固定、止血、包扎和抢救的伤员不允许进行搬运。
搬运的方法有:背负法、肩负法、抱持法以及双人井字型手座和担架搬运等。
三急救时的注意事项一旦工作发生工伤事故,如果有人能在医生到来之前进行急救,则直接关系到伤者的安全。
因此,急救是很重要的,但必须注意:、一不要惊慌失措:遇事慌张,于事无补,如慌慌张张用手去接触电者,只能连自己也触电。
此时应首先切断电源,用木棍,竹竿等绝缘物将病人离开电线,方可进行急救。
二不要因小失大:当遇到急重病人时,首先应着眼于有无生命活动体征,知道现场急救时必须对病人作哪些初步检查,看病人是否还有心跳和呼吸,瞳孔是否散大,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则应马上作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而不能一见出血,便忙于止血,连病人死了也不知道,还止血干什么?三不要随意搬动:万一发生意外时,病属往往心情紧张,乱叫病人姓名或称呼,猛推猛摇病人,其实,宁可原地救治,切忌意搬动,特别时骨折、脑出血、颅脑外伤病人更忌搬动。
四不要滥进饮料:不少人误以为给病人喝点热茶热水会缓解病情,实际上毫无必要。
五不要一律平卧:并非凡急重病人都要平卧,至于以什么体位最好应该根据病情来决定,可以让病人选择最舒服的体位。
如失去意识的病人让其平卧,头偏向一侧;心脏性喘息者,可让其坐着,略伏在椅子上;急性腹痛者可让其屈膝以减轻痛苦;脑出血病人则让其平卧,但可取头高脚低体位。
平煤股份六矿2008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