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绪言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初三化学绪言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课时}
【复习归纳】绪言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课题1 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例:
化学变化:例:
2、判断变化依据:。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有 ,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
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酸碱性等。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通式: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通式: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反应模式:
通式:
注意: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类:(通式),
(是否)反应类型
2、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定义,现在很多教材基本不用这种说法了)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例如:S+O2==S O2, ( 反应)
CO+CuO ==Cu+CO
( 反应)
2
常见还原剂:注意:1、氧化反应并不是全部是放热反应,
例如:氮气和氧气在高温或者雷电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
四、催化剂
1.概念: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走进化学实验室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2、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使之的是二氧化碳,使之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
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自我检测】
1.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烛成灰
D.滴水成冰
2.(2008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2011宁德)下列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4.(3分)(2013•莆田)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CO用于炼铁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5.金属钛是制造眼镜架的常用材料。

下面是冶炼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4Na + TiCl4高温
Ti + 4 NaCl,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复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
6.有关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化学反应的速率
B.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C.化学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变小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教学过程】
考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性质的描述中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
成了相应的性质。

2.(3分)(2013•宁德)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 冰雪融化
C. 食物腐烂
D. 湿衣服晒干
<举一反三>
某地电视台报道,有一不法商贩为降低生产成本,用化肥碳酸氢铵(NH4HCO3)代替部分发酵粉来生产加工蛋糕。

已知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受潮时会结成块状,受热时易“挥发”,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温度越高分解的越快。

该物质也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否则会放出氨气,使肥效损失。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

(2)不法商贩用化肥碳酸氢铵来生产加工蛋糕时发生了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具体利用了它的哪条性质_______________。

(3)根据题中信息,请说出保存该物质的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2 反应类型
(宁德2013).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CH4+2O2CO2+2H2O B.H2O+CO2=== H2CO3
C.2H2O2H2↑+O2↑D.S+O2
<举一反三>(2)在点燃的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

【课堂练习】
1.(2011质检)下列能量的获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太阳能路灯
B.燃煤取暖
C.水利发电站
D.风力发电
2.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胆矾受热时容易失去结晶水,成
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

上述对胆矾的描述没有
涉及到的是()
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
3.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
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①Zn+H2SO4=ZnSO4+H2↑②NaOH+HCl=NaCl+H2O
③Cu+2AgNO 3=2Ag+Cu(NO3)2④CO+CuO Cu+CO2
⑤2H2O 2H2↑+O2↑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5.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 6HCl + Fe2O 3 == 2FeCl3 + 3 H2O
B. 2NaOH + CuSO4== Na2SO4+Cu(OH)2↓
C. Ca(OH)2+2HCl== CaCl2+ 2H2O
D.
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一定是中和反应
7.有同学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与少量二氧化锰固体反应制取氧气,以下氧气的体积(v)、二氧化锰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