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16阿房宫赋六国论[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亡之理.理:天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萦绕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昏暗D[D项,杳:远得没有尽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B[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不译;B项,都是介词,比;C项,代词,指秦国/结构助词,的;D项,副词,就/连词,那么。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辇.来于秦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朝歌.夜弦.⑥廊腰.缦回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A[①②⑥名词作状语,③⑤名词作动词,④名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得一夕安寝④可谓..③然后智力..不赂而胜之..也⑦而犹有可以..孤危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C[①古义:它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行刺。
⑨古义:旧事。
]5.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灭六国者六国也D.赵尝五战于秦D[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
]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B.媵:指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
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中的“媵”即为此意。
C.嘉祐: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D[D项,《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的意思。
]7.下列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极其简练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费量,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
B.“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既遥承上文“六王毕”,又启下文写宫女之多。
说明宫女的来源和六国灭亡的可悲。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既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写宫女之多,又暗写阿房宫楼阁高耸入云和下临渭水的地理形势。
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写了阿房宫里珍宝的由来,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剽掠”一词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
这里写六国的君王不爱其民,为后文总结历史教训伏下一笔。
A[A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5)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3)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里来的龙?两层的通道跨越天空,不是雨过初晴哪里来的彩虹?(4)把宝鼎看作浅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
[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
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
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
”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有删改) 【注】①刘:杀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此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证秦国强盛所带来的结果。
“不能以灭六国而帝”,意思是“不能消灭六国而称帝”,这是假设“秦不极强”的结果,因此,“不能以灭六国而帝”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
同理,“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分别是“不帝”“其恶未盈”的结果,据此,可排除B、D两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氏”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姓。
B.“诸侯”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C.“昆弟”中的“昆”指哥哥。
“昆弟”即兄弟,有时也用于比喻亲密友爱。
D.“君”在古代有多种解释,既是对古代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据有土地者的通称,又是古代的一种封号,还可用作对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