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解析

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解析

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解析摘要:《本草纲目》记载:甘草甘、平、无毒,主治二十二种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甘草有效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现已发现其在治疗炎症、过敏、肝病,提高人体免疫缺陷以及肿瘤、癌症等治疗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甘草;药理活性;有效成分甘草实为中性药材,别名蜜草、甜草等。

属豆科,英文Leguminosae,其根及根状茎部最有价值。

甘草分多种,有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洋甘草(G1ycyrrhizaglabra L)和欧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医药界中甘草用途极广,主要作为复方药予以配合,味偏甘甜,能中和药物苦味,性既不寒亦不燥,能滋补脾胃、补充气血,亦可解燥热、减痰量,清疼痛。

现在为止,由甘草提取的黄酮混合物总数已有300种之多,皂苷元化合物种类高达20余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能护肝、抗炎消毒、抵抗病菌,亦可防咳嗽,抵抗癌症,增强免疫力。

1.甘草有效成份甘草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多糖类、三萜类等。

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皂苷类化合物、甘草黄铜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等方面。

其中,皂苷类化合物又以甘草酸(glycyrrhizic)和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为主,甘草黄酮与其他酚类化合物则以甘草素( liquiritigenin)、光甘草定(glabridin)、甘草查耳酮( licochalcone)、其他黄酮类成分等为主。

2.甘草黄酮提取方法2.1水提取甘草黄酮提取方式中最古老的是水提取,即将甘草粉和水以既定的比例调和,温度达80至95摄氏度,进行甘草粉提取。

因甘草、黄酮能溶于水,所以借助其溶水特性进行分离提取。

这种方法提取的甘草、黄酮通常杂质较多,耗时较长,虽然所需设备较简单,但回收率极低,因此已很少被使用。

2.2有机溶剂提取有机溶剂提取是当下提取黄酮时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黄酮化合物能溶于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操作过程包括冷水浸入和加热抽离。

甘草的总黄酮提取步骤为先把甘草根茎置于干燥环境,放置时间60Day,后用浓度95%的乙醇浸泡48Hour,同时对过滤后的液体提取,并将提取完成的滤液放于温度为70℃的水中浓缩,直至溶液浓度ph值达到5-6之后进行萃取。

对乙酸乙酯提取液进行萃取,采取5%Na2CO3为萃取液。

Na2CO3的PH值可以采用浓盐酸进行调整控制。

最佳提取方式应该遵循一定比例,一般按照20:1的比例调配甘草粉和酸液含量,提取时间一般为2个小时,对总黄酮提取率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处理,则提取得率为2.56%。

2.3超声波提取超声波提取依靠超声波的震荡过程来完成有效物质的提取过程,使组织细胞在短时间内空化,加速了细胞破裂速度,缩短了有机溶剂进入细胞的过程与时间,加快黄酮化合物溶解的速率。

超声波方式可确保提取物质的纯度,减少了耗时,节省了成本,而且无需耗费过多的有机溶剂。

但在采用超声波提取时,需注意时间的把握,最佳时长一般为80min。

此时物质所含黄酮比例为1.312%,回收比率可达99.2%。

2.4微波提取微波提取的原理是基于物质的不同性质,尤其是提取物中的分子结构不同,在微波提取的过程中,微波和分子之间可相互作用,微波的能量致使分子分子剧烈运动,导致了提取体系的升温,依靠所产生的热效果来实现黄酮的提取,由于热效应使介质直达细胞壁并破坏组织结构。

因此,微波提取具有加热均衡、耗时不长及自动化操作实现可行性强等优势。

经过微波提取的总黄酮含量比例为1.723%,回收比率达到了98.3%。

2.5 SFE提取当下对黄酮的提取方式愈发增多,发展较快的是超临界流体,即SFE技术,SFE提取能使细胞壁破裂程度较之前的方法更大,增大黄酮化合物和CO2溶剂间的接触面积,提升提取效率和提取纯度。

SFE提取的优点是能减弱黄酮和纤维素间的衔接,操作过程无需过多溶剂、提取之后无残留溶液,活性物质成分凝结性增强,遭受攻击也不易破坏。

用CO2超临界方法提取甘草黄酮,其提取效率高于常规溶剂提取方式2倍之多。

2.6吸附树脂提取吸附树脂的本质为吸附剂,其稳定性极强,无论从物理角度还是化学角度,可在不受无机物影响的状态下吸附甘草中的有效活性物质,吸附性能高、树脂再生性强、往复使用周期短,操作闭路循环容易搭建。

由于不同吸附树脂构成成分的不同,因此其吸附能力也存在差异,其中XDA-1型号的树脂对于甘草中的总黄酮物质的提取可达93%,动态可达83.74%,可用性极强。

2.7各类酶提取细胞壁组织易将黄酮化合物相互缠绕并包围,造成提取的困难。

酶法提取中的复合酶由纤维素酶及果胶酶组成,复合酶可将纤维组织逐一破坏,降低溶剂的渗透阻力,使黄酮化合物以最快速度释放。

在PH环境5.0,40℃的条件下,经由3小时酶解后甘草总黄酮的提取比率为1.66%,改方法优于微波提取方式之处在于耗资少,能源损耗低。

3.皂苷类化合物的药理探究三萜皂苷很早便被世人熟知,因含糖量极高,甚至比蔗糖还要甜好几十倍。

目前为止对三类甘草进行过皂苷的提取研究中,发现的皂苷种类多达二十种,大都为葡萄糖皂苷,以齐墩果烷型三萜类为主要苷元,能溶于水。

甘草中含糖量最多的是甘草酸,尤其是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甘草,其含糖量更高,比例高达7%,因此药理活性也更强,同时由其衍生转变的甘草次酸也有极强药理活性。

3.1 甘草酸(glycyrrhizic)的药理活性探究甘草由有种活性物质所组成,甘草酸为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甘草酸分子由两部分所构成,即甘草次酸与葡萄糖醛酸,分别位于18A异构体及18B异构体中。

上世纪中叶前,用甘草酸制成的药剂可用于治疗炎症及过敏等临床疾病。

用甘草酸调制而成的药剂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治疗肝病领域,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丙型肝炎、像肝癌、酒精性肝硬化等疾病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至于甘草酸是否能保护肝脏,至今尚未有明确的研究成果予以佐证。

实践证明甘草酸能治疗各类肝损伤,包括CC14、A-荼基异硫氰酸盐、术后内毒素、苍耳子、脂多糖与D-氨基半乳糖诱引起肝内损伤等等。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几率在使用甘草之后发现有轻微的减轻,究其原因,推断为甘草酸可以加快肝脏部位细胞再生,提高肝脏部位细胞性能复原。

甘草酸之所以能够保护肝脏,原因在于它具有多种活性物质,能抵抗氧化和各类炎症。

血清通常都含ALT分子,甘草酸可通过改变ALT的含量值使血液活性氧降低甚至彻底清除;同时,甘草酸的存在,还可以预防肿瘤的进一步扩散,即A(TNF-A)的扩大,通过产生对于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来实现kappaB因子的静止;甘草酸还可以能促进亚铁血红素等物质的形成,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亦能使MMP-9,即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细胞中的含量下降,加速抵抗炎症物质的快速形成;还能够将细胞凋亡蛋白酶-3的含量进行下调,阻止细胞色素的流失,保证肝细胞正常。

因此可得出甘草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要归功于它的抗氧性,抵抗炎症的性能。

炎症发生过程中,炎症病原体放大效应逐层加深,每一时段部位排出的炎症因子含量都不同,刚开始,炎症仅占据组织的小部分,因受攻击部位不同,炎症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发展为以后的肝癌。

临床医学证明甘草酸在肝脏保护方面功效显著,肝病发生的不同阶段,甘草酸都有相应的活性分子与之抗衡,从而避免肝癌恶化,但作用的具体机理仍需要深入探究。

甘草酸功能极为多样,不仅局限于肝脏保护。

同样也能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口膜炎、甲型流感等病毒的传染性降低,同时还能减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繁殖速率,唯一遗憾的是其无法对因骨髓灰质引起的炎症发挥效用。

甘草酸对各类癌症例如生殖系统肿瘤、胃癌等的扩散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理是甘草酸可以降低KATO-III细胞株、原髓细胞(HL-60)等有害于身体的各类细胞的树木从而起到抑制病情的作用。

同时,甘草酸还能治疗各类感染,例如呼吸道感染,哮喘病等。

在抗菌消炎、毒素解除及各类致癌因子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

此外甘草酸对可用于中和毒素和防止血液凝固,尤其是针对蝮蛇咬伤,甘草酸可抑制静脉血流迟缓,防止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保持血液流畅。

不仅如此,它还适用于因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类疾病。

研究发现,甘草酸能防御辐射,防紫外线射入、保护神经元、降低肝受损度、预防组织缺血性再灌注受损,减缓线粒体膜的通透性转换等。

3.2 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的药理活性探究甘草次酸来源于甘草酸,从化学角度讲,即通过将甘草酸糖链部分断裂水解而形成,甘草的糖分含量极高,甜度为蔗糖的250倍。

甘草酸与甘草次酸属于甘草中的18A、18B立体异构体。

甘草次酸功效包括抗氧化性、抗革兰氏阴性菌和各类癌症。

其在体外培养的实验中能对各类恶性肿瘤细胞的繁殖进行抑制,包括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细胞、胃癌、肝癌及宫颈癌、结肠癌细胞等,其能抑制p-糖蛋白、多药耐药蛋白的作用,将细胞的破裂时间段静止于细胞周期的G1阶段,从而使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进程变缓,改变线粒体细胞膜向内部的渗入速度,致使细胞色素C排出,从而维持活细胞活性。

此外,即使是由于A-萘基异硫氰酸盐引发的各种肝部受损疾病,甘草次酸亦能予以抑制,从而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

以此同时,对于CCC14使用不当引发的肝纤维化问题,也可予以缓解。

虽甘草次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机理还需深入研究,但目前掌握的临床案例和实际操作数据表明,其保护机制应基于它的抗氧化活性。

此外,甘草次酸实际上是一种抑制剂,结构为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B,其可用于脂肪的抽取与减少。

在对疱疹病毒发挥功效,甘草次酸的性能强于甘草酸十倍。

甘草次酸生发的衍生因子借助对白介素IL-1与前列腺素E-2的控制实现抗炎功效。

甘草酸与甘草次酸都从甘草中提取而来,甘草酸与甘草次酸间有虽有很多共通的药理活性,但药理活性也有不同之处。

在相同点上,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均可对神经进行保护,对于线粒体受损,尤其是因氮氧化合物引起的受损问题,甘草酸及甘草次酸都可产生缓解,对各类毒性较强的疾病,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均可以进行医治,两者功效的发挥均基于甘草酸及甘草次酸的抗氧化活性。

在不同点上,甘草酸及甘草次酸18B能保护肝脏,但甘草次酸是通过减缓细胞组织死亡的速率来实现。

毒性与甘草次酸不同,后者的活性稍强。

对于甘草酸与甘草次酸间存有何种关系、其活性机制为何等诸多问题还需学者深入探究。

甘草酸及甘草次酸仅为甘草活性成分的一部分,在甘草中还存有甘草皂苷A、甘草皂苷C2、胀果皂苷等皂苷成分,但因其所占分量过少,加之提取方式较为繁琐,因此尚未被当做研究重点。

4.甘草黄酮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探究三萜皂苷在甘草的提取物中占据了较大部分,甘草的黄酮类物质则是除此之外的另一大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