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积极心理学主讲教师王晓钧/郭田友/张玮/李小青/g高秋凤/彭晓哲评分学号2013800609 姓名丘传欣专业年级信息工程学院大二题目:对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中价值观取向的思考本文章是在学习积极心理学后结合自己平常的生活进行思考后的所思所想,针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进行一些分析,同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自己过往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
首先提出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所持的总体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
其次说明人际交往的定义,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叫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志关系等等。
它受生产关系的决定和政治关系的制约,是社会关系中较低的关系;同时,它又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之中,是社会关系的"横断面"因而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关系。
它对群体内聚力的大小,心理环境的好坏有直接重要作用。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着认识,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因素的作用。
认知成分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认识,是人际知觉的结果。
而本文主要关注青年人在大学阶段,即成年早期(18~25岁)阶段对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和初步踏入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思考。
(依据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在此阶段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在大学的阶段里,我认为人际交往更多的是一种人自身的需求。
我们知道马洛斯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而当代大学生阶段的青年人,大部分并没有面临会受到生命威胁的生理上需求,基本上生活在不愁吃穿的状态,所以依据马洛斯的理论,本阶段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为了满足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
接下来我将对这本阶段需求结合对价值观的思考,分成友情关系、恋爱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
友情关系大学阶段的友情主要满足我们的归属感和尊重需求,同时也是人的集群性本能的真实反映。
从最基本的角度上将,我们所谓的大学阶段的友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的陪伴,比如中午晚上吃饭可以有共同相处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互相学习等。
但从更深的层次考虑,大学生内心期待的更多是一种渴望有人一起面对对未来迷惘道路的情感需求。
记得明朝苏浚的《鸡鸣偶记》中这样写道:“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在过去的未成年和现在的成年早期阶段,我们所交往的朋友其实并没有涉及到社会层面的现实需求,也没有面临太大的金钱压力,也就是大家所谓的高中初中时期的美好与纯真。
所以在此阶段,我们对这个时期的记忆显得十分美好,但是又十分的不确定。
我们由于判读力的尚未成熟,并不能对身边的人和物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所以我们并无法遇见到未来这些人的成长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向往友情,看重友情,却又害怕得到的是不真实的友情,怀疑友情的纯洁性。
这种心理现象是正常的。
这是我们成长中不断增强自己判断力和阅读力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人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不断的观察和判断,才能发现我们人生中的密友,哪些人值得我们倾诉衷肠,哪些人我们可以携手共进,哪些人我们可以生死相依。
在我们选择朋友,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大概有两个方面的总结,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常常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探索、反省,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这是青年时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这种心理闭锁与真正的自我确立有着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
大学生又害怕孤独,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共鸣的知己。
虽然在刚走出家门的大学新生上,可以更容易看到这种需求;但实际上,整个大学时代都存在着与他们建立起亲密关系以满足感情上互助的需要。
这种心理特征的二重性,使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更为复杂,友情呈多样化,而且有不容乐观的地方。
所以我们应该参加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
让大学生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潜力,增加与他们相处的经验和机会,从而体验到愉悦,增强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恋爱关系有人说校园的里的爱情是最纯真的,其实这就话存在这着一定的错误。
正如前文谈到的,在人际关系中,没有涉及到利益,没有涉足社会现实的感情,其实是没有经过洗礼,前景也是不明朗的。
有些校园里的爱情有些其实不是爱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需求的满足过程。
所以校园里的“爱情”其实是天真的。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一种是轻而易举坠入“爱”河,在享受“爱”的同时渐渐忘却了老师、同伴、朋友、集体,而且受到挫折便一蹶不振;另一种是把恋爱当作大学生活的调味品,即便失恋也不会黯然神伤。
一些家住城市的大学生因受媒体影响,早早开始恋爱,并总结出一些自认为很得意的经验,其实这部分大学生对爱的理解较浮浅,认为一起看电影,一块散步,形影不离就是爱情。
其实这些并不代表爱情的实质,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上大二时有少数经济宽裕者进入了角色,大多数则在苦苦的暗恋之中,有的甚至陷入柏拉图式的爱情梦幻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大部分校园式的爱情,男女双方总是渴望未来美好的二人世界,对未来生活抱有很大的幻想,其实大部分的想法其实都是不现实的,双方的想法都很稚嫩,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寄希望于对方变得更好,以此来苦苦支撑自己的感情。
就个人的观察而言,稚嫩这个词很适合很多所谓的校园恋情,很多男生在恋情面前很快失去自我锻炼很多机会,你做事的出发点有时受到了很多拘束。
就拿身边很多的异地恋来说,男生把自己大把应该拿去锻炼自我,去接触社会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每一周的奔波路上,女生则时时忍受着无法陪伴的离愁。
这里并不是说异地恋,大学恋情不好,反而是我们要在这些纠结,这些舍得中去学会反思、成长。
这是我们恋爱观、价值观成熟的必须阶段,也是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
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么察言阅色,怎么关心别人,怎么学会让对方更好的成长,怎么让对方成熟,而并不是我要占有谁,我以后要跟谁。
如果你的决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那就是一种爱,如果你的决定从自己的占有角度出发,那其实是你爱自己,并不爱对方。
我很感谢有人教会了我这些道理,离别是为了更加坚强,更加完善自我,也为了彼此将来更加美好的日子。
爱情,对于大学生而言,性别差异。
女生希望恋爱的双方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而男生他们一方面觉得应该尊重女性,另一方面又唯恐女性的强大会威胁自己,他们在体验平等交流带来的欣喜之余,不免掺杂了一些不安与焦虑。
另外,在大学校园里,还存在着快餐式的爱情,被金钱吞噬的爱情,缺乏友情、亲情支持的爱情等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困扰着许许多多的人。
总的来说,男生的爱情价值观更倾向于奉献,女生的爱情价值观则更加现实。
社会关系其实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很多的社会关系,更多的是亲情连带的一些社会关系。
在面对社会关系时,大部分学生其实是出处于劣势的局面。
很多人的承诺后来都是一纸空文,其实都是利用大学生纯真的一面,并非有如朋友那种不计较的付出。
在面对社会关系时,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情感,学会面对。
我个人赞成大学期间多吃苦多吃亏的观念的,只有这样我们有阅历,才有对人生的意义思考,对人性,对社会的真实见解,这对我们走上社会是极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友情、爱情、社会关系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重要的、必须面对的、更需慎重处理的情感问题,同时也是形成未来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
我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
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这些都可能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而深刻,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但是,人的情绪情感是与需要和价值观相联系的。
由于大学生心理内部的需要结构不断在发生变化,其追求有一定的独特性,且价值观念尚不平衡、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
同时,大学生的情感世界还受到纷至沓来的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社会的冲击。
人情轻薄寡淡,更多依靠内心的支撑而较少希冀心外的扶持。
从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总体特征来看,大学生思想较为单纯,虽然当代社会强调的是所谓的“关系”,人与人交往会带有某种浓厚的工具色彩,但他们很少像成年人那样在交往中注重声望"经历"帮助等功利性色彩的因素,真挚的感情“相投的性格”统一的志趣,才是当前大学生人际交流最为看重的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虽然人际沟通的方式逐步多元化、虚拟化,各种外在诱惑不断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但是总体看来,大学生的人际价值观还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是需要不断锤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