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教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
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会写“卢、郊、设、型、组、损、宽坦、侧、栏、皇、燕、攻、抗、馆”15个生字,会认“卢、郊、拱、堤、损、坦、阅、碑、侵、馆”10个生字。
理解“造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缅怀、悼念”等词语的意思。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认识卢沟桥重要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2.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卢沟桥)
2.赶快走进课文,去一睹卢沟桥的风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2.示范读课文,按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并指导朗读。
3.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我会读
侵qīn郊jiāo 拱gǒng堤dī
馆guān
卢rú损sǔn 坦tǎn 阅yuè碑bēi
(2)我会写
卢、郊、设、型、组、损、宽、坦、侧、栏、皇、燕、攻、抗、馆。
4.词语解析:
造型: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
姿态各异:姿势各不相同。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栩栩如生: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缅怀:深情地怀念;追想(以往的人或事)。
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价,如果他能做到读正确,并比较流利,就奖励红星给他。
6.教师范读,学生拿起课本动情地朗读课文,开展朗读“夺旗”活动。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
在识字王国里,同学们结识了这些新朋友,让我们与这些朋友手牵手,一起走进课文殿堂。
同学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介绍了卢沟桥,重点讲解了卢沟桥的建筑美和历史意义。
◆精读第二部分,了解建筑特点。
(1)说一说第2--3自然段讲了什么事情?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反馈:写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闻名世界。
(2)出示句子: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疑问: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句话概括了下文的内容,下文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所以,这句话和下文是“总——分”的关系,这样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楚。
(3)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
思考对话:
课文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说明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与科学。
(出示图片)
出示句子:它全长26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gǒng)组成。
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16米,长的21米多。
石拱之间有石桥墩(dūn),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连拱桥。
以前永定河发大水时水势很猛,两岸河堤(dī)常被冲毁,但是这座连拱桥却完好无损(sǔn)。
桥宽约7.5米,桥面平坦(tǎn),几乎与河面平行。
桥面用石板铺成,两侧有石栏、石柱,石柱上面有精刻的石狮,共501个。
(4)出示句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yuè)桥上的车马……真是千姿百态,栩(xǔ)栩如生。
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省略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5)出示姿态各异的石狮子。
(出示图片)
(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这样评价过一座桥,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这座桥就是位于北京郊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卢沟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
◆品读第三部分,了解“历史意义”
(1)阅读第4——5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
学生反馈: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2)卢沟桥闻名于世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学生反馈: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卢沟桥发起攻击,“卢沟桥事变”爆发。
从此,我国开始了八年的抗日战争。
所以,卢沟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分水岭,非常有纪念价值。
(3)过渡: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分水岭。
每年7月7日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是为了缅怀历史,悼念先烈,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在战争中牺牲的抗战英雄。
(4)提出疑问:卢沟桥有什么历史象征意义?
学生反馈:卢沟桥是一页永远展开的历史,一页凝重的历史,一页光荣的历史,一页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历史!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分水岭。
【课堂练习】
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下课了,同学们玩得可开心了:有的打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有的捉迷藏。
【布置作业】
1.在作业本上写本课生字、多音字。
2.有感情地练读课文,预习课后题。
【板书设计】
设计科学
卢沟桥造型美观
闻名世界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清晰,内容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训。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主要围绕着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两个方面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研读,同时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实现了由文字到实物的转换过程。
这样,学生对卢沟桥的印象就越发丰富、饱满,有效地提升了它们对语音文字的感悟能力。
不过,对于课文重点段的朗读、背诵指导,教师给予的时间还是不够充裕,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实现当堂背诵的目标。
如果教师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朗读、背诵的时间,相信这节课的教学就会更加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