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教案13-2

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教案13-2

3.1.2微观不平度二点高度(Ry)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是指在取样长度内5个最大的轮廓峰高的平均值与5个最大的轮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
Ry参数由于测量点不多,因而反映微观形状高度方面的特性不如Ra充分,但由于Y和Y值易于在光学仪器上直观地测量,计算公式也较为简单,因而也是应用比较多的参数。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形位公差我们已经学习了,下面我们进入表面粗糙度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3.1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1.1高度参数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在取样长度内,轮廓纵坐标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Ra=1/n(│Y1│+│Y2│+…│Yn│)
Ra参数能充分反映表面微观几何形状高度方面的特性,且测量方便,因而标准推荐优先选用Ra。
1)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是指在一个取样长度lr范围内所有轮廓单元的宽度Xsi的平均值,用符号RSm表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轮廓的支承长度率Rmr(c):在给定位置c上,轮廓的实体材料长度与取样长度之比。
四、课堂知识小结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基本术语(取样长度l、评定长度ln、中线制)、主要评定参数(Ra、Rz、Ry)。理解附加评定参数(Sm、S、tp)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内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选用及标注。
难点内容: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考勤、学习准备等。
二、复习旧课,引入课题:举例引入新的课程。
上节课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形位公差及检测的相关知识,这些是本门课的重点知识之一,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形位公差的选用部分,大家课后要好好把握,下面我们通过课本后面的练习的讲解来回顾下。
授课时间
第13周第2次课
授课时数
2节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4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4-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理解规定取样长度及评定长度的目的及中线的作用;掌握表面粗糙度的高度参数及其检测手段;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间距特性参数;掌握表面粗糙度参数和参数值的选用原则和方法。熟练掌握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标注的方法。
3.1.3轮廓的最大高度
在一个取样长度范围内,最大轮廓峰高Rp与最大轮廓谷深Rv之和称之为轮廓最大高度,用符号Rz表示,即Rz = Rp+ Rv。
Rz值不如Ry值反映的几何特性准确,一般与Ra或Ry值联用,控制微观不平度的谷深,从而控制表面微观裂纹的深度,常用于受交变应力作用的工作表面及被测面积很小的表面。
国际还规定,在高度特征参数常用的参数值范围内(Ra为0.025~6.3um;Rz为0.1~25um)优先选用Ra。
评定长度的选用:均匀性较好:<5L
一般:=5L
均匀性较差:>5L
3.2间距特征参数
一个轮廓峰与相邻轮廓谷的组合叫做轮廓单元。在一个取样长度lr范围内,中线与各个轮廓单元相交线段的长度叫做轮廓单元的宽度,用符号Xsi表示。
作业布置
课本后面练习3、4
教学后记
整体效果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