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人类学十讲 笔记

西方人类学十讲 笔记

民族志与实验民族志
三类素材:
第一类,全貌性的概括,用一系列图标展示各种文化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整体的联系,并在图表的基础上补充当地人都讲述情况和人类学者的观察。

第二类:把人类学者观察到的社会行动的实际情况记录下来,一般指田野日记,或是对被
研究者的实际行为和理想模式之间的对比,是第一种材料的补充。

第三类: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表述风格,民俗,巫术模式等方面的说明,是对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描述。

三类素材作为科学文化的证据,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
1,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2,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3,描述和修辞,阐释人类学
反思人类学,文本学派,对传统人类学的批判
1,叙述结构,全观性,理论基础是文化科学或功能主义,先把文化或社会作横切面切割,然后用功能主义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2,民族志作者在文本中的角色,为了表现科学性,早期民族志作者往往不使用第一人称表述,但让读者不了解人类学者在田野中获得知识的途径
3,被研究者的共性,常把社会——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压制或消除了被研究者的个性,用共性压制个性,实际上减少了民族志的可信度。

4,田野工作经验构成,一开始交代田野经验和条件,以显示研究者的权威性,让读者接受。

但同时,为了显示科学的论述,只用极少篇幅交代田野经验。

5,日常生活情景,用大篇幅描述日常生活情景,显示人类学家和研究对象的“密切关系”,如曼城学派的手法。

6,当地人观念的表述,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当地人的观点,表述观点。

7,具体素材的推知法,倾向从而把具体事例推向具有理论意义的推论,因此对具体事例描述停留在某种“典型性”上,而不进入到具体细节中,这样做不仅让作者从现实中分离,也让研究社区游离到理论的相关性之外,让民族志成为与作者和社区都无关的论述。

8,术语的润色,为表现专业性,同时试图避免采用太多术语使自己的描述不显示,试图在术语和描述之间找到平衡点,但显得虚假。

9,被研究者的概念和言论的注解,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或是为了避免暴露自己对当地语言能力的理解有限,对文中研究者用的概念加以注释,以体现自己作品的现实性。

实验民族志,三个方向:
一,多声道的文化表述
《摩洛哥对话》是人类学家在田野作业中访问研究对象的记录,展示人类学家获得资料的手段以及文化描述的主观性。


邀请研究对象参与民族志写作,
二,结合政治经济学理论,把小型地方性社区的描述放在更大的世界体系中考察,强调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和殖民主义对其他文化体系的入侵,揭示
另外,有研究者透过民族志反应非西方民族的时间和历史观念的存在,《依龙哥特的猎头民俗》,
三,主张人类学是文化批评的艺术,民族志作为一种文化批评,其传统早已存在,米德对萨摩亚青年的研究,其目的就是以他者观照自身文化。

文化批评的关键,通过对他者的观察和描述,对比和反思自身文化,以达到对文化整体的充分认识。

“转述为生”,在于将熟悉的事物变成陌生的事物,通过对他者文化的对比,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文化或价值观,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认识论的“转述为生”,一种是跨文化交叉法,即把本土文化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

由于民族志的创造受到包括研究者自身文化和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只能反映“部分真理”,
编码和译码
传播过程要素。

在传播过程中,将信息转换成可以发送的信号称编码。

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信息则称译码。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符号是具体的,不能传送出去,要转换成信号才能传送出去。

如语言符号不能传送,只有人用口说出声来,转换成声音信号才能传送出去。

在传播过程接收端的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符号叫信道译码,这是受接者接收到感知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将符号转
换为信息的过程为信宿译码,这是在人大脑进行把接收到的知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地方性知识贡献:
全球化人/物/资金/信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交流互动变得非常密切,打破地域限制,同时,信息的高效传播使得各种多元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示,人们以一种更加密切的交流/表达,共同建构了一个动态/多元/多层次的想象共同体。

在全球化环境下,并不是人类学的终结,而是更好的展示了多样的地方文化,新的象征符号的到来,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原有的地方性知识,反而是与地方性知识的融合过程中,展现出不同于发源地的象征意义,
这给人类学家另外一个视觉和素材,去更加深入了解他们一直研究的地方性文化,改造
并不会削弱地方性知识,反而在与本地
地方性知识,不但呈现文化
P204 从异域回归本土
人类学在探索地方性知识的贡献和价值
1,全球化情况下,“悲观”的人类学命运,但其实全球化的另一面是多元文化的展示,在这方面,人类学贡献良多,大有可为。

2,博厄斯,相对论
3,本。

尼德克特《菊花与刀》
4,马林诺夫斯基,通过田野调查的参与式观察,了解当地人的思维
5,埃文斯-普里查德,翻译过程
6,格尔茨,阐述人类学
7,萨伊德《东方学》反思西方的欧洲中心主义
8,萨林斯《土著是如何思考的》
9,回到命题,全球化情况下,一方面,同质化,政治经济学派,另外一方面,是多元化和地方化,麻的福建某村落蛇王节,政府/资金把它纳入更大的区域和市场。

萨林斯,文化并置,通过结构分析法,文化符号分析法,对西方物质社会的符号基础加以结构主义的阐述,他选取食物/衣服和色彩作为分析对象,并被他组合成严密的分类代码,形成一个清晰的象征对应图腾体系,在文化概念和社会环境中,反思美国现在的经济观念和消费观念,批评功利主义。

布迪厄,在科学和生活之间寻找联系,促使他从毫无反思的社会学转成反思社会学。

来源于马克思,实践3特点:
1,实践是在社会时空中发生,并不断再生产和修改社会时空制度,一方面,人的活动复制了社会时空的模型,另一方面,这些模型在人的不断实践中被“生产”出来
2,实践不是全无意识,有目的性,也带有惯习
3,但实践不是必然的社会现实和规则的复制,带有一定的“艺术味道”,常有“即兴发挥”。

全球化下田野实践和理论反思
替代传统的二元对立框架:传统-现代,地方-中央
社区研究:
1,布朗-费孝通:类型比较法,多地点民族志
2,政治经济学派-历史人类学,
3,个案拓展发
4,本土回归,
区域与研究对象的流动性
1,族群认同理论,王明珂的中心-边缘论
2,象征体系
跨学科合作
1,庄师,社会学与人类学
2,历史与人类学
3,应用人类学
网络空间——技术要求,虚拟社交,去地域化
文化对话,人群杂居,文化认同和社会整合的灵活多样性
1,所谓“没有历史”,是相对西方的进步性而言,他们被打上原住民的标签,似乎从未与其他社会有个历史联系,也从不曾被迫在生存上相互适应,更进一步,他们还是“被隔离的”,
2,全球同质化的悲观论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