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在写作特征:微、新、密、奇。
一、微。
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
构思和行文时注意字句的凝炼,不允许赘词冗句二、新。
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
星新一写作一分钟小说,就极力追求“新”。
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就写得别致新颖,耐人寻味。
三、密。
指的是结构严密。
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
在微型小说的世界里,有一位很出名的微型小说大师——美国的欧·亨利。
欧·亨利把“结尾惊奇”与“立意新颖”、“情节严谨”一起当作微型小说的三要素,因而形成了微型小说学里的一个经典概念,即“欧·亨利式结尾”四、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如邵宝健《永远的门》的结尾就出人意料。
例:于德北的《杭州路十号》,写了一个空虚无聊,对生活感到绝望的待业青年,有一次他玩了一个无聊的寄信游戏,写一封诉说自己痛苦与绝望的信给自己瞎编的地址:“杭州路十号袁小雪”。
没料到,他竟每月按时收到杭州路十号袁小雪寄来的鼓励他勇敢地生活下去的信。
他振作起来后去回访、感谢袁小雪,没有料到这个“袁小雪”竟是一个两月前已经患癌症去世的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老教授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一叠信,嘱老伴每月寄一封去。
微型小说是一种载体小,内涵大的体裁形式,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单纯,描写简明,语言简洁。
所谓微型小说情节的单一性,它的内涵是:在一个艺术场面里,由一个有错位,冲突,有因果联系的具体事件构成的单一性情节。
这种“微”和“小”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为一种性格描写的单纯性。
在短小中开掘深蕴,在单一中追求精美,在单纯中体现丰富,即以小见大,以微显著,这就是微型小说从形体到本质的审美特征。
一、微型小说的结构形态一、场面式与纵向式假如核心细节和衍化的几个一般细节都是在一个场面里建立艺术联系的,那么,这将形成“场面式”结构。
假如核心细节和一般细节是在不同的场面里建立艺术联系的,那么,这就要形成“纵向式”结构。
二、镜头组合式与回环重复式一般细节单元是几个不同场面的画面,或者是相同场面的画面,而它们的核心细节恰恰体现在这几个画面的组合上。
这个时候,在作品中形成的便是镜头组合式结构和回环重复式结构。
三双线交叉式与时空交叉式如果你的核心细节和一般细节是用两条线索贯穿起来的,那么,你就要考虑使用双线交叉式结构和时空交叉式结构来组织全篇。
所谓双线交叉,在微型小说里,它或者是一人两事,或者是两人一事,每条线索都串起若干个细节单元,既可以平行展开,殊途同归,也可以交叉重叠,相互衬托。
三、微型小说的艺术技法一、悬念与误会1、悬念式情节链设置悬念---强化悬念-----释消悬念怎样强化悬念呢?第一、可以采用同形同质的细节单元来重复这个单一悬念。
这就是说,你在开头的环节里用了一个细节单元来设置一个悬念,接着,你又用一个质量相当的细节单元再次重复它,这样的重复实际上是对你提出的悬念做了一次强调和强化第二、采用异形同质的细节单元来加强这个单一悬念。
如果说同形同质的细节单元是通过直接重复而强化了悬念的话,那么,这种异形同质的细节单元则是转了一个弯后再来曲折地强化悬念。
2、误会式情节链在微型小说的艺术场面里,悬念式情节链一般只有一条,而误会式情节链至少有两条。
所谓误会,从情节链的角度说,就是作者有意让这两条链交织形成一种错位。
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让人物和主题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而有力的昭示3、“悬念+误会”式情节链条误会式悬念法:微型小说的短小篇幅里,悬念法和误会法被叠加起来使用。
作品的总体构思框架是误会法,是两个人物在一个场面的单一事件里互相之间发生了误会.由这个误会先形成了一个作品的悬念,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悬念被不断得到强化。
白小易《夜空的幽默》作品共有四个细节单元:(1)作家A在旅馆平台纳凉和观赏夜色时,发现了一个神态微妙的漂亮姑娘也在他身边。
(2)作家A调动丰富的想象,对姑娘的来历做了种种猜测。
(3)作家A感觉到这个漂亮姑娘在悄悄地向他接近,她多情的眼光以及她欲言又止的神态使作家的内心涌起了许多微妙的情感。
(4)作家A决定送给这姑娘几分勇气,他首先问:“你一直在等我吗?”姑娘说,是的。
姑娘接着又说:“我是顶层的服务员,我要等最后一名旅客离开平台就锁上平台的门。
”悬念式误会法:这种悬念在前,误会在后的叠加手法,它的基本情节框架是误会式情节链。
但是,它先用悬念法来创造故事情境,通过释消悬念后才知道原来是个误会,是两条情节链的错位。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波兰) 斯特法妮亚.格罗津斯卡“您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力的人。
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
”二、对比与重复中长篇小说文体中,对比技法使用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或者一个人物的前期与后期之间,一个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之间能够突出地展现艺术变化与反差。
【反跌对比】作品的构思格局是把这二重对比互相交错扭结到一起,形成一种构思模式:“应该的却出现不应该;不应该的却出现了应该”。
这种人物动机、人物行为方式与人物的命运、事件的最终结果正好形成错位的连接,由这种错位的连接构成的对比手法就叫反跌对比陈村《陈村报告会》某县召开文学创作报告会,邀请著名作家陈村来做报告。
开始来的作家是一个冒充陈村的骗子,5天以后来的才是真正的作家陈村。
可是,假陈村作报告时,侃侃而谈,生动诙谐,整个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而真陈村作报告时,却语言干涩,讲得像要“睡过去一样“,整个会场听众的反应十分冷淡。
(两个人物在同一行为方式下出现的结局交错的对比,引自《小说报》)【变异重复】微型小说创作若单纯地使用重复法,作品中需要强调、重复的情节,在短小篇幅中连续反复几次,难免单调、乏味。
微型小说创作照搬一般小说的重复法,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A、他爱她,但她不爱他。
后来,他事业成功成了革新能手,她很后悔。
B、她爱他,但他不爱她。
后来,她事业成功成了严厉的厂长,他不后悔。
C、他爱她,但她不爱他。
后来她成了家,生活美满,而他既落魄又傲气。
她同情他。
D、她爱他,但他不爱她。
后来他成了家生活美满,而她既落魄又傲气他不同情她。
二、反转与曲转反转与曲转是通过增加变化的“量”来构成艺术反差。
在微型小说短小的篇幅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多层次的艺术变化,正是小篇幅中追求大反差规律的体现《儿子不见了》原文印发,下面是内容梗概:我的邻居陈先生夫妇的儿子不见了。
他们发动所有熟悉的人去寻找。
陈先生夫妇找遍了他儿子常去的地方和可能去的地方,都没有找到。
他们怀疑儿子可能被淹死了,因为儿子失踪前曾经说过喜欢游泳。
回到家里,陈夫人收拾儿子的衣服,伤心欲绝。
作者在最后一段写道:“也许他们的儿子真的已经死了。
”当她打开衣柜时,她惊呆了,随即又放声大哭起来,紧紧地抱着衣柜里的儿子。
原来儿子贪玩,想和妈妈玩捉迷藏,躲在衣柜里,结果却在里面睡着了。
陈先生闻声赶来,看见失而复得的儿子,搂着妻子和儿子也哭起来。
儿子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见这情景,喃喃地不解地问:“爸妈,你们都在干什么?”【递升反转】前面的艺术铺垫的内容和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情节开端与情节结尾恰恰是“A”与“-A”的反差矛盾,作品的意外结局便是这样形成了。
这就叫递升反转。
“递升反转”技巧:努力在反转前把递升段的艺术蓄势做足;一个事件元素在情节运行中是向上做更进一步的递变,直至反转前的艺术铺垫做到顶点,再下跌陡转。
递升的作用正在于使后面的反转来得更加出人意料,递升得越高,离情节结尾既定的目标差距就越远,变化和反差越越大,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就越强。
A.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亚洲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
B.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Wallet!"(钱包,钱包)。
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
C.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
”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
D.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
那撞他的人绕着树跑,企图用灵巧的身躯摆脱他,而他也绕着树追。
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
E.他捡起钱包回到自己的住处。
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钞、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
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 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
【波状曲转】反转情节内容构成“A”与“-A”的矛盾反转样式,但是第2个以后的单元都不是“-A”,而是另一项“B”、“C”、“D”了。
作品的情节链是“A--B--C--D”的差异曲转样式,在千字篇幅里,让单一的事件连续做了多次波浪似的曲转。
情节的一正一反一顺一逆的矛盾反转和情节的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差异曲转就是区别两种结构的关健。
三封电报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
——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茱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