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

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21、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使得大气环境质量遭到破坏,并对人类身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产生危害,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称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23、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24、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25、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正确选择各种土地利用区位,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空间条件以及长久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实施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

26、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和及时反馈的一种战略环境管理方法和制度。

27、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总结土地利用特点,揭示土地利用的基本趋势和存在问题,据此对土地质量做出科学评定,提出相应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

28、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29、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30、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包括高炉渣、钢渣、赤泥、有色金属渣、粉煤灰、煤渣、硫酸渣、废石膏、盐泥废石和尾矿等。

31、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中,废物积聚后具有易燃性、易爆性、化学反应性,腐蚀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毒性或传染性等。

32、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33、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4、固体废物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和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

35、固体废物管理系统:是由固体废物及其发生源、处理途径、处置场所和管理程序等构成的完整体系。

3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是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置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级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进而筛选出切实的规划方案,以使整个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处于良性运转。

37、社区: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密度适中的人所构成的和谐的群体。

38、乡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农村县城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

39、决策支持系统(DSS):凡能对决策提供支持,充分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制定有效性的计算机系统。

40、复合生态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3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41、环境规划方案设计:是在考虑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规定、环境问题和环境目标、污染状况和污染削减量、投资能力和效益的情况下,提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42、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是用于识别和度量一项活动或规划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系统方法。

43、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化: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地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

44、水污染控制单元:是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纵实体。

45、土地退化:是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形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丧失。

46、土地资源保护规划:是指运用土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确定区域土地资源保护的目标、制定保护方案和确定实施反感的措施,对区域土地资源的保护进行统一的安排和部署,以使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

47、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48、环境规划目标: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49、评价指标(体系):是很据评价目的而对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与属性特征进行刻画的一组概括性表征。

50、大气环境现状评价:是一个环境系统工程,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区域污染源调查和评价、区域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及数据分析和区域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51、土地:是地球特定的地域表面,是由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填空题1、环境规划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2、环境规划按区域范围和层次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部门环境规划等;按环境规划的性质分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生态规划及专题规划等;按环境要素分为:水污染控制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以及噪声控制规划等。

按规划期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短期环境规划。

3、未来环境规划的发展方向:①增强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②强化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③完善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4、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连续性、稳定性、多样性、均衡性、独立性和更新性。

5、复合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

6、复合系统的功能:生产、生活、还原、信息传递。

7、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8、3R原则内容: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9、产业生态学原则包括:多层次的开放性原则、闭路循环性原则、因地制宜的本土性原则和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经济性原则。

10、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分为:城市膨胀阶段、市区蔓生阶段、城市向心体、城市连绵带四个阶段。

11、产业生态学的特征:系统性、整体性、未来性、全球化。

12、环境预测的技术方法:定性预测技术和定量(或半定量)预测技术。

1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自然环境评价,经济、社会现状评价,污染评价。

14、环境预测按预测目的分为: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理想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预测)。

15、水体水质预测方法:水质相关法和水质模型法两类。

16、噪声污染预测主要内容:交通噪声预测、环境噪声预测。

17、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

18、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19、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水环境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

20、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水环境分为:区域、流域以及城市等层次。

21、根据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特点,分为三个层次:流域系统、城市系统和单个企业系统。

22、根据水资源系统规划的不同范围,分为三个层次: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业水资源规划。

23、水环境功能区划遵循“技术准备—定性判断—定量计算—综合决策”的过程。

24、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子系统。

25、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分为: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26、能流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能流过程分析、能流平衡分析、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27、能流过程主要包括4个过程:能流输入过程、能流集中转换过程、能流分配过程及终端用能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