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

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二、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三、寄主的分类四、寄生虫的生活史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消化道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素作用4、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转归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带虫状态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一、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1、固有免疫2、适应性免疫二、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寄生虫抗原复杂、种类繁多2、非消除性免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寄生虫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第五节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一、寄生虫检验及目的1、寄生虫检验的目的2、寄生虫检验的概念二、寄生虫检验的方法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提问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的致病作用。

了解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的流行与防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难点是线虫的生活史、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实验诊断。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1、直接发育型2、间接发育型第二节似蚓蛔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二、生活史三、致病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查虫卵2、查成虫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蠕形住肠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四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的形态特征3、幼虫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浮聚法3、定量透明法4、钩蚴培养法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五节毛首鞭形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六节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特征2、微丝蚴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1、在蚊虫内的发育2、在人体的发育三、致病1、微丝蚴血症2、急性期超敏反应和炎症反应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七节旋毛形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特征2、幼虫囊包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1、侵入期2、幼虫移行期3、囊包形成期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章猪巨吻棘头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猪巨吻棘头虫的中间宿主。

熟悉猪巨吻棘头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

了解猪巨吻棘头虫的诊断、流行和防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猪巨吻棘头虫的中间宿主,难点是猪巨吻棘头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

【教学内容】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特征2、虫卵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三章吸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试验诊断。

熟悉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生活史、流行因素。

了解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形态、致病机制与所致疾病、流行分布与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试验诊断,难点是生活史和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形态二、生活史第二节华支睾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卫氏并殖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1、急性期2、慢性期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四节斯氏狸殖吸虫一、形态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第五节日本裂体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3、毛蚴4、尾蚴二、生活史三、致病1、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2、成虫所致损害3、虫卵所致损害四、临床表现五、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六节布氏姜片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2、粪便沉淀集卵法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四章绦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头节及孕节形态特点、感染途径及传播方式、实验室诊断方法。

熟悉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过程、临床所致疾病。

了解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流行分布和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头节及孕节形态特点、感染途径及传播方式、实验室诊断方法。

难点是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过程、临床所致疾病。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第二节链状带绦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猪带绦虫病的诊断2、囊虫病的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肥胖带绦虫一、形态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检查2、肛门试子法五、流行与防治第四节细粒棘球绦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3、幼虫二、生活史三、致病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2、过敏症状3、中毒和胃肠功能紊乱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防治原则第五节曼氏迭宫绦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3、裂头蚴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防治原则第六节微小膜壳绦虫一、形态二、生活史1、直接感染和发育2、经中间宿主发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水洗沉淀法2、粪便浮聚浓集法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防治原则【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三篇医学原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分类。

熟悉医学原虫的生殖方式、致病特点。

了解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分类,难点是医学原虫的生殖方式、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一、形态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二、生理1、运动2、营养与代谢3、生殖三、生活史类型1、直接发育型2、转换宿主型四、致病1、机会致病2、播散致病3、增殖致病五、分类1、根足虫纲2、鞭毛虫纲3、孢子虫纲4、纤毛虫纲【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五章根足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实验室诊断。

熟悉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特点、所致疾病、流行因素、防治原则。

了解其他种类阿米巴。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实验室诊断。

难点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特点、所致疾病、流行因素、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一、形态1、滋养体的类型和特征2、包囊的结构特征二、生活史1、带虫者体内生活史形式2、患者体内生活史形式三、致病1、致病机制2、临床类型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滋养体的检查,包囊的检查2、免疫学诊断3、核酸检查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其他阿米巴一、肠腔内非致病性阿米巴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六章鞭毛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与方式、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的生活史过程、致病机制与所致疾病。

了解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流行分布于防治原则,人毛滴虫、口腔毛滴虫和阴道毛滴虫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