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10.26骨样骨瘤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7.10.26骨样骨瘤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
体积较小 • 中期:形成成骨样组织较多,有不同程度的钙盐沉积,瘤巢中心出现钙化斑影, 此为典型表现 • 晚期:以网织骨为主要成分,表现为高密度骨化影 • 也有简单分为 活动期 静止期
病理
病 理:
• 镜下所见: • 由骨母细胞机器产生的骨样组 织 • 新生骨小梁混合而成, • 富血管性支持组织
临床症状与体征
病人有感染病史及临床
鉴别诊断
慢性硬化性骨髓炎(Garre型) 疼痛性质与骨样骨瘤不同,为间歇性; 骨干皮质广泛增生,对称性; 一般无脓肿及死骨,无瘤巢,髓腔可狭窄闭塞。
髓 腔 狭 窄 闭 塞
淋 巴 瘤
治疗原则
• 非手术治疗 • 症状轻不能手术的,水杨酸对症治疗,3--5年瘤巢骨化,症状消失 • 手术治疗 • 整块切除(彻底),局部刮出(易复发) • 术中CT型臂导航,准确定位病灶,实时验证,使手术创口减小, 复发率减低。
影像学表现——X线与CT 表现
左图平片,右图CT冠状位重建
• 典型的表现为瘤巢多为小于 2cm, • 呈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 • 半数以上内部件更换或骨化现 象,周
• 围反应性骨质硬化,骨小梁模 糊。
CT图 皮质型
平片
松质骨型
平片
髓腔型
发生于脊柱
影像学表现——MRI
• 瘤巢在T1加权像上呈低到中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低、 中等或高信号,内部钙化或骨化明显者则大部分为低信 号 • 周围反应性骨质硬化呈低信号,增强后多数瘤巢强化明 显,少数瘤巢可呈环状强化。 • 瘤巢所在骨皮质增厚
鉴别诊断
• 动脉瘤样骨囊肿 • 好发长骨干骺端及脊椎骨附件 • 大小不一,薄壳 • 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其内有骨嵴/间隔 • 骨皮质硬化不明显
有 劳 损 病 史
鉴别诊断
• Brodie 脓肿 • 低密度的“巢”样影,多位于髓腔/松质骨;多有感染史, 局部红肿热痛的炎性表现,常反复发作,注射造影剂 无强化。 • 骨样骨瘤:瘤巢多位于骨皮质;无感染史,局部无红 肿热痛的炎性表现,瘤巢血运丰富,可明显强化。
骨样骨瘤影像诊断
周玲 2017.10.26
概述
•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成骨性肿瘤;骨样骨瘤是一种 良性成骨性肿瘤; • 好发年龄,30岁以下青少年; • 性别:男性、女性比为2:1 ‘
• 好发部位:长管状骨多见,也可见于脊柱的 附件,以胫骨、股骨最常见 • 临床:夜间痛,服用止痛药可以减轻
病理
• 大体病理分型:皮质型、骨松质型、骨膜下型 • 病灶可以完全位于骨皮质内,也可以在皮质的内侧 面,皮质与骨膜间,或在松质骨内 • 长骨的病变多在皮质内,短骨的病变常在松质骨中, 脊柱的病变侧常位于椎弓或小关节突 • 肿瘤呈卵圆形/圆形,周围骨质有清楚的边界及硬 化 • 大多数是肉芽肿型,切面砂粒炎均质性棕红色
骨松质型: 瘤巢位于松质骨内,仅在瘤巢周围有轻度至中度硬化边缘, 瘤巢中央可出现更换,也可由骨膜反应 髓腔型: 骨内膜增生硬化较明显,可使髓腔变窄
影像学表现——X线与CT 表现
• 骨膜下型(骨膜旁型): 少见,瘤巢周围有轻度硬化,中央瘤巢可使骨皮质表 现有轻度压迹
影像学表现——X线与CT 表现
CT可以清楚显示瘤巢的大小、位置和中心 的钙化,瘤巢中心血运丰富,增强后有明显强 化;多平面重建薄层,可以多方位清楚瘤巢及 局部骨皮质情况,目前由于平片。 复查以平片为主,经济负担低。
病理
• 组织学检查 • 由骨组织、骨样组织混合而成,富于血管基质, • 中期在成骨细胞间有骨样组织沉积,并有不同程度 的钙化 • 成熟期,特征为致密的不典型的骨小梁形成,即非 板样也不是纺织状
骨样骨瘤发展分期
• 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初期、中期、晚期(成熟期)
• 初期:镜下间成骨纤维及母细胞为主,伴有丰富的血管,但骨质形成稀少,瘤巢
影像表现
• X线片:股骨中段局限性骨皮质增厚,中心区隐约见骨密度减 低区,边缘模糊
• C T :右股骨中段骨皮质局限性增厚,后部见直径约6mm骨密 度减低区,内无钙化,周围无硬化边
• MRI:T2-tse-fs-dixon序列,骨皮质增厚,在后部见小圆形高信 号,直径约6mm,边缘清楚,周围见少许稍高信号;t2-tirm序 列显示骨髓腔呈高信号,范围达股骨上下干骺端,瘤巢为椭圆
诊断要点
• 青少年多见 • 男性多于女性 • 好发于长管状骨,股骨、胫骨多 • 临床表现,夜间疼痛、夜间疼痛加重,服用止痛药后迅速缓解 (水杨酸类药物) • 影像表现:瘤巢,小于2cm圆形/椭圆形伴中心工会及周围反应 性骨质硬化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单发内生骨疣
• 无周围硬化 • 无疼痛 • 手、足短小骨多发
骨样骨瘤影像——X线 CT MRI PET/CT
小结
• X线、CT容易漏诊;MRI容易误诊 • 没有瘤巢的病灶也要引起注意 • 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 • 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 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 • MRI能敏感显示瘤巢周围骨髓内及软组织的炎性水肿, 但是可能造成误诊,结合平片或CT可以做出准确诊断 • 治疗原则:非手术与手术,手术可刮出,可整块切除
放射性核素扫描
• 活动期表现为广泛的放射性核素浓聚 • 由于瘤巢和反应区均摄取放射性核素,所以核 素浓聚范围大大超过X线所示的瘤巢范围
T1WI T2-tirm
T1WI
T2-tirm
左图 T1 WI
有图 T2 WI
典型病例1
• 病人男性,19岁, • 临床症状: 无诱因右大腿间歇性疼痛,以夜间疼痛加重为著,口服止痛药物可 缓解,无红肿热痛,活动无受限。病史一年。 无病理诊断,拟北京积水潭内后骨膜均匀线样稍高信
号软组织信号正常
平片
左图CT 轴位 右图 CT重建
上图 T2dixo n 左下图 T1WI 右下图 T2-
典型病例2
• 女性 12岁
• 临床症状:右侧前臂疼痛半年,查体,局部皮肤稍红胀, 白细胞不高
第一次平片
CT图像
CT图像
骨窗
MRI 图像
• 无图片
鉴别诊断
• 骨母细胞瘤:
• 病理组织学上,细胞特征几乎一样,只是骨母细胞瘤的骨母细 胞更丰富,新生血管更多,鉴别困难; • 鉴别点,瘤巢位于皮质内,小于2cm,反应性骨硬化多,临床 典型疼痛特征; • 骨母细胞瘤的病灶大,位于骨松质多,反应性骨硬化壳较薄, 以脊柱多见,尤以椎弓根易先受累。
• 病程有特征性,疼痛出现较早,病初期为间歇性疼痛,夜间 疼痛或夜间疼痛加重,且症状多数在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速 速缓解 • 后期疼痛加重,呈持续性,任何药物不能使之缓解,疼痛多
局限
• 软组织可肿胀,但受累区很少 • 少数宁日也可以没有疼痛症状 • 病灶较小时,疼痛可伴有血管运动型反应,如皮温增高和多 汗 • 疼痛不一定限于患区,也可以放射至临近关节
影像学表现——X线与CT 表现 • 骨皮质型:
• 瘤巢位于骨皮质内的圆形或椭圆形,小的低密度阴影, • 其内可以见到高密度点状钙化 • 外围有致密的反应骨,反应范围一般呈所形,也可呈不 对称装,严重时可将瘤巢掩盖而不显示 • 以薄层、多平面重建显示病变清楚 • 活动期时,增强扫描,瘤巢可有强化
影像学表现——X线与CT 表现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