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与银行的区别1、经济关系不同信托是按照“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经营宗旨来融通资金、管理财产,涉及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个当事人,其信托行为体现的是多边的信用关系。
而银行信贷则是作为“信用中介”筹集和调节资金供求,是银行与存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发生的双边信用关系。
2、行为主体不同信托业务的行为主体是委托人。
在信托行为中,受托人要按照委托人的意旨开展业务,为受益人服务,其整个过程,委托人都占主动地位,受托人被动地履行信托契约,受委托人意旨的制约。
而银行信贷的行为主体是银行,银行自主地发放贷款,进行经营,其行为既不受存款人意旨的制约,也不受借款人意旨的强求。
3、承担风险不同信托一般按委托人的意图经营管理信托财产,信托的经营风险一般由委托人或受益人承担,信托投资公司只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不保证信托本金不受损失和最低收益。
而银行信贷则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存放款利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自主经营,因而银行承担整个信贷资金的营运风险,只要不破产,对存款要保本付息、按期支付。
4、清算方式不同银行破产时,存、贷款作为破产清算财产统一参与清算;而信托投资公司终止时,信托财产不属于清算财产,由新的受托人承接继续管理,保护信托财产免受损失。
信托报酬:信托报酬是受托人承办信托业务所取得的报酬。
它是按信托财产的信托收益的一定比率收取的,依据信托合同而定。
涉及财产的所有权变化不同:在信托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发生转移,要从委托人转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代为管理。
银行是存款用户的钱,只是使用权信托行为一经成立,原则上信托合同不能解除。
即使委托人或受托人死亡、撤消、破产,对信托的存续期限也没有影响,信托期限稳定性强;银行存款用户的期限一般不稳,除了长期存款。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有时候贷款没有头寸,信托这方面约束较小贷款利率银行低,信托高,但银行审批严,所用的期限长。
信托业与银行也虽同属信用范畴,但两者有很大区别,不能混淆。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主体及关系不同1、信托体现的是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之间多边的信用关系;1)委托代理—是信托机构吸收的,委托人所存入的用于发放给指定受益人、项目、用途的资金,由信托机构代委托人向指定受益人收取利息,信托机构收取代理手续费的一项业务。
2)受托信托—是信托机构以客户交给代为营运的资金,按信托信贷原则、条件,自主安排运用的,由信托机构代委托人向受益人收取利息,信托机构赚取一定比例的利息差和代理手续费的一项业务。
2、银行业务则多属于与存款人或贷款人或中央银行或其他银行之间发生的双边信用关系。
(二)职能不同信托机构的职能是财务管理职能,融通资金职能,沟通和协调经济关系、提供信任、信息与咨询的职能,社会投资职能。
其中财务管理职能是基本职能,侧重于理财。
这一职能的实质,是指信托受委托人之托,为之经营管理或处理财产的功能,即“受人之托、为人管业、代人理财”。
而银行业务的职能是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金融服务职能。
其中信用中介职能是基本只能,侧重于融通资金。
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集中到银行里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与惜入者的中介人或代表,来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形成银行利润。
商业银行成为买卖“资本商品”的“大商人”。
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改变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三)业务范围不同,导致资产、负债业务的来源不同信托机构业务是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除信托存贷款外,还有许多其他业务,范围较广。
而银行业务是银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要业务内容,以融通社会资金为主要业务范围,范围较小。
(四)融资方式不同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代替委托人充当直接筹资和融资的主体,起直接融资作用。
银行则是信用中介,把社会闲置资金或暂时不用的资金集中起来,转交给贷款人,起间接融资的作用。
(五)承担风险不同信托机构一般按委托人的意图经营管理信托财产,在受托人无过失的情况下,一般由委托人或受益人承担。
银行则是根据国家金融政策、制度办理业务,自主经营,因而银行承担整个存贷资金运营风险。
(六)收益获取方式及对象不同信托机构的收益是按照信托协议上的规定取得而分配,信托受托人的报酬按照信托协议的规定收取,并不一定与信托收益直接相关;其经营收益归信托受益人所有银行的收益则是根据存贷款利差获得利益,按提供的服务手续费来确定的,存款者只能按银行规定的利率获得少量的存款利息,不能共享利益。
其经营收益归银行本身所有。
(七)意旨的主体不同信托机构业务意旨的主体是委托人,在整个信托业务中,委托人占主动地位,受托人受委托人意旨的制约。
银行业务的意旨主体是银行自身,银行自主发放贷款,不受存款人和借款人制约。
(八)其资产负债的含义不同信托机构办理资金信托业务取得的资金不属于信托机构的负债,因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资金而形成的资产不属于信托机构的资产。
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和连续性。
信托机构终止时,信托资产不属于清算财产。
也就是说,信托公司终止了,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不终止,而由新的受托人承接继续管理,以保护信托财产免受损失。
银行存款是银行的负债,银行贷款是银行的资产。
银行破产时,银行贷款作为破产清算财产统一参与清算。
(九)业务账务处理不同Ⅰ、信托公司的账务处理1、委托代理业务(1)委托存款(2)委托贷款2、受托信托业务(1)信托存款(2)信托贷款Ⅱ、银行的账务处理1、银行与储户往来2、银行与贷款企业往来3、银行与中央银行往来①备付金存款②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③向中央银行借款④同城票据交换⑤跨系统资金汇划转汇⑥再贴现业务一、信托业与银行业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信托业与银行业虽同属信用范畴,但两者有很大区别,不能混淆。
表现在: 1、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信托体现的是多边的信用关系,银行业务则多属于与存款人或贷款人之间发生的双边信用关系。
2、基本职能不同:信托的基本职能是财产事务管理职能,侧重于理财,而银行业务的基本职能是融通资金。
3、业务范围不同:信托业务是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除信托存贷款外,还有许多其他业务,范围较广。
而银行业务则是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主要是融同资金,范围较小。
4、融资方式不同: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代替委托人充当直接筹资和融资的主体,起直接金融作用。
而银行则是信用中介,起间接金融作用。
5、承担风险不同:信托一般按委托人的意图经营管理信托财产,在受托人无过失的情况下,一般由委托人承担。
银行则是根据国家金融政策、制度办理业务,自主经营,因而银行承担整个存贷资金运营风险。
6、收益获取方式不同:信托收益是按实绩原则获得,即信托财产的损益根据受托人经营的实际结果来计算。
而银行的收益则是按银行规定的利率计算利息,按提供的服务手续费来确定的。
7、意旨的主体不同;信托业务意旨的主体是委托人,在整个信托业务中,委托人占主动地位,受托人受委托人意旨的制约。
而银行业务的意旨主体是银行自身,银行自主发放贷款,不受存款人和借款人制约。
尽管上述的信托业与银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1、从信托业近代的发展看,信托业一直是银行业兼业的范围。
随着现代化产业的发展,财产形式的货币化、多样化,信托公司日益具备了金融机构的性质,开始接受货币和有价证券的委托,从事投资和融资活动,履行长期金融职能。
正是因为这种职能上的重合,使银行开始大量从事信托业务,比如,全美14000多家银行中,有4500家银行兼营信托业务。
到1970年,美国的信托财产总计达2885亿美元,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5049亿美元的57.1%。
凡是规模较大的银行,都设有信托部。
除银行兼营的信托机构外,专业的信托机构在美国也相当强大。
在日本,还允许成立信托银行,以信托业务为主兼营少量银行业务。
而其信托业务和银行业务严格分开。
但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在银行的信托部和银行部之间业务实行严格的分开,本着各自的经营目标,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2、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信托业与银行业出现了趋同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表现为:(1).信托的融资职能、金融职能得到发展,开始向银行业趋同。
信托的基本职能是财产管理,包括对个人、法人、团体等各类有形及无形财产的管理和处理。
发达国家在继续强调信托的管理基本职能的同时,对信托的其他职能也愈加重视。
如融资职能,日本的信托银行加大了吸收社会游资的力度,成立了国内大众的重要的储蓄机构;在投资职能发挥方面,除将所吸收的资金用于中长期贷款业务,还为产业部门提供设备资金,为个人购买住宅提供融通资金等;在金融职能方面,在传统的代理证券业务、代收款项业务的基础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托机构将金融服务推广到纳税、保险、保管、租赁、会计、经纪人及投资咨询服务等领域。
信托职能的多元化,使信托投资渗透到国家的一切经济生活之中。
(2).信托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同性化。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尽管在银行内部或信托机构内部,银行与信托的两个部门是明确分开的,但信托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却与银行所提供的无明显区别。
相反,在美国银行的几乎每一家分支机构都开展信托业务,银行把信托业务和其他银行产品分开交易,重新组合,以向客户提供更新的金融服务也日益成为时尚。
(3).商业银行信托投资业务的国际化。
70年代中后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国内金融也竞争激烈,盈利水平下降,于是积极开拓国际新业务,使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1984年5月,美国与日本达成协议,允许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银行参与日本的信托业务。
不久,美国花旗银行、摩根信托公司、纽约化学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被批准在日本开展信托业务。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允许日本的银行到其国内经营信托业务。
信托投资业务的国际化,刺激了各国同行业新业务的开发,各国信托业的经营经验日益成为共享的财富,同时信托业的国际竞争也日益加剧。
纵观信托业与银行业关系的历史发展,趋同化一直是一个主题。
二、对信托业和银行业未来关系的展望--金融集团化趋势中国金融业近几年选择推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打破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垄断,集中专门人才,提高监管水平,同时分业经营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专业化,这样就既便于内部管理又有利于货币当局的外部监控,可以从总体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质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但自1998年以来的金融状况却显示,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实际上把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其业务风险实际更加集中和扩大: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只能在狭小的存贷款领域主要面对国有企业从事基本的业务活动,而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低下,致使商业银行或是因放款使不良资产比例持续上升,或是为安全起见少发放贷款,致使存差过大、资金浪费、业务收入无法抵补业务支出,出现大面积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