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动态相对数和计划完成相对 数。关于动态相对数,在上一章时间序列分析中已作了详细介绍。下面仅讨论 其他几种相对数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对比分析
二、对比分析指标的计算
(一)结构相对数 (二)比例相对数 (三)比较相对数 (四)强度相对数 (五)计划完成相对数
第二节 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平均指标动的两因素分析
• 指数因素分析法还适用于对平均指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在总体分组的情 况下,平均指标数值的大小既受变量水平x的影响,又受总体结构的影响,如平均 工资的变动,可能是由于工资水平的变动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工资水平不同的 职工所占比重的变动引起的。进行平均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就是要分别计 算上述两个因素的变动对总体平均数变动的影响程度。
第五节 指数因素分析
三、多因素指数分析
(一)总量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
• 总量指标的变动有时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这样指数体系就要求由更 多反映因素变动的指数来构成。影响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越多,分析过程就越 复杂,但基本原理与两因素分析法基本相同。但要注意以下两点:(1)在排列指 标时要将数量指标排在前。(2)在对总量指标进行分解时,要考虑各因素的衔接, 以确保相邻因素的乘积都应该具有实际经济意义。
• 用平均指数法计算总指数的思路很好理解:总指数是反映总体的平均变动状况, 而总体的变动是由许许多多个体的变动组成的,因此,总指数可以由反映个体变 动状况的个体指数平均得到。
第四节 平均指数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利用了计算形式,数量指标的平均指数一般以个体指数作 为变量,以基期的总值资料作为权数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
• 生产指数的编制方法有多种,以往我国采用的是固定加权综合指数法,即通过计 算各种工业产品的不变价格产值来加以编制的。
• 帕氏指数由德国经济统计学家帕舍(H.Paasche)在1874年提出,该指数将同度 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水平上。
第三节 综合指数
三、其他形式的综合指数
(一)马埃指数 (二)费雪指数 (三)杨格指数
第四节 平均指数
一、平均指数的编制原理
• 平均指数也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之一,与综合指数不同的是,编制平均指数的基 本方式是“先对比,后平均”。也就是说,首先计算各个个别现象的个体指 数:kq=或kp=,然后再对个体指数赋予一定的权数加以平均得到总指数。
第三节 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
• 综合指数是通过“先综合,后对比”的方式编制得到的总指数。其基本原理是: 由于复杂现象总体的指数化指标通常是不能直接加总的,要使得不同度量的指 数化指标具有可加性,就必须寻找一个适当的媒介因素,即同度量因素;利用这 个同度量因素,将不同度量的指数化指标转换为具有相同度量的指标,从而解决 复杂现象总体内部指数化指标的加总综合问题。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 统计指数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 数量变动的相对数,包括一般相对数中的动态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和计划完成 相对数。狭义的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是用来说明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 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指数理论和分析方法通常指狭义的指数, 本章所要介绍的统计指数主要是指狭义的指数。
• 统计指数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和特点: • 第一,相对性。 • 第二,综合性。 • 第三,平均性。
第二节 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一)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二)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 (三)动态指数与静态指数
第二节 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一)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方向及程度 (二)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实际效果 (三)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四)分析研究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长期变化趋势
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1 对比分析
2 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3 综合指数
目
4 平均指数
录 5 指数因素分析
6 几种常见的经济指数
第一节 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的概念
• 对比分析就是利用有关的相对数指标来研究现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 相对数是由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得来,根据对比对象的不同,相对数可分为结构相
三、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利用了计算形式,一般以个体指数作为变量,以报告期的总 值资料作为权数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调和平均。
第五节 指数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
• 指数体系是指数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一般来说,三个或三个以上在性质上相 互联系、在数量上存在一定关系的指数便构成指数体系。如销售额是商品销 售量和销售价格两个因素的乘积,相应地,形成销售额指数等于销售量指数和销 售价格指数乘积的指数体系,即可以从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两个因素的变动入手, 研究销售额的总变动情况。
• 我们研究指数体系目的之一就是进行因素分析,即研究现象总体变动中各因素 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另外,还可以利用指数体系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根据已知 的指数推算未知的指数。
第五节 指数因素分析
二、两因素指数分析
(一)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 进行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主要是考察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变动对总 量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测定它们的影响数值。
(二)利用平均指标指数的多因素分析
• 利用平均指标指数进行多因素分析主要是考察平均指标的变动对总体总量变 动的影响。如要对工资总额这个总量指标进行因素分析,可以把它分解为:工资 总额=平均工资×职工人数。
第六节 几种常见的经济指数
一、工业生产指数
• 工业生产指数是典型的数量指标指数,它概括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工业 产品产量的综合变动程度,是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指标。
• 为了单纯反映指数化指标的变动程度,在综合对比过程中把同度量因素的水平 加以固定,则最后得到的对比结果就反映了指数化指标的综合变动程度。用这 样的方法编制的总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第三节 综合指数
二、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
• 拉氏指数由德国经济统计学家拉斯配雷斯(speyres)在1864年提出,该指 数的主要特点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