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一、迁徙概况
许亡国之后,国民不忘祖地故国,以许为姓,四处迁移。

时值战国初期,中原兵乱,许氏难民于是聚小族而群迁,北徙河北高阳先祖句龙许氏故地,形成许氏北派宗支主体。

另一路人马则在离开许地许国之后,沿着汝河两岸就近迁往汝南、山阳昌邑等处原高阳许氏曾经有过的南迁迁居点。

应该指出,高阳许氏自当年许由之父句龙为颛顼高阳氏土正、能平九州而赐氏高阳之后,便居高阳并开始蕃衍,已有根基,并陆续有后代子孙群迁高阳东北地区以及河南汝南一带。

如今南北各系及海外许氏族谱中有“采食高阳”之句,其寄义应自此时始。

河北高阳为许氏根基之地,其意义不下于河南许地;其份量又重于国都许昌。

这时候,回迁高阳的许氏人众,大多聚居于如今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地方。

这些难民大多数来自容城,即是当许国衰亡之际逼迁于容城的那一部分人马及其后代。

原先曾经自高阳迁往汝南的许氏人群聚居地,如今又成为沿汝河两岸迁移的许氏难民的落脚点。

因此,这次许氏迁徙,总的来说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以河北冀州高阳为居住中心;南支以河南汝南为居住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氏南北二支又各自向西、向东、向南作再播散再迁徙,于是又出现安陆许氏、太原许氏、邵陵许氏、晋陵许氏、会稽阳羡许氏、徐州许氏、安陵许氏、龙溪许氏、岳阳许氏等等。

但此时还未涉及闽台与两广。

上述迁徙与再迁徙行动,大约自战国初年至汉魏及初唐时间,
约有千余年之久。

但高阳、汝南两地一直是许氏族众凝聚的中心。

河南学者谢钧祥先生曾经指出,汉代许氏已分布于今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等省。

谢氏文中例举许子威为安徽庐江人,汉宣帝皇后许后为昌邑人即山东巨野人,许商为陕西长安人,东汉许叔为云南昆明人,许武为阳羡即今江苏宜兴人,许寂为浙江会稽人。

谢氏还指出东汉末年安徽亳州许氏已发展成庞大宗支,人口达数千之众。

名将许褚就是此方人氏,当时称之为谯郡。

湖南学者何光岳先生,更指出龙溪许氏在汉代尤为兴盛,谓有两女曾先后分别为汉宣帝皇后和汉成帝皇后。

此说与上述谢先生山东巨野即昌邑许氏女为皇后之说,虽有小异而实则大同。

原因是昌邑许氏与龙溪许氏,原为同宗。

后来虽有迁变,称谓不一,并非矛盾。

二、主要郡望
郡望含义包括人文与地理两要素。

(一)汝南郡望
汉、魏时期,高阳和汝南许氏分别形成两大郡望。

北方许氏,因此以河北高阳为依托,象征中国许族之渊源,高阳因此成为上古许地精神之中的“许地”。

南方许氏,则以河南汝南许氏为主体,体现着中国许族的昌荣。

汝南许氏,社会名望显赫者有前汉尚书许商,其6世孙许靖事后汉灵帝,官尚书令,后人蜀为广汉太守。

刘备克蜀,授靖为太傅。

靖有从弟许虔及许邵,称平舆渊二龙,好核论乡党人物,也颇有影响。

到了初唐时候,汝南许氏,实际上成为中原许氏的代表。

这一支中原望族,包含着很多许氏族支。

择要而言,可以唐高宗宰相许敬宗家族为代表,出现了唐高宗龙朔年间许敬宗、许圉师二许同时为相的局面。

许敬宗之先祖,原在河北高阳,就是因为出仕为官而南迁河南汝南,加入汝南许氏郡望之中,成为中原巨族,显赫于唐。

唐以前,汝南更是代有名士,人材辈出。

西汉时有安定、汝南太守许德,居平舆。

东汉著名水利专家许杨,许杨之后是大文字学家许慎、易学家许峻、许曼。

许敷之子许敬、敬子许训于汉灵帝时为太尉,位居三公之首。

从许敬至敬孙许相,三世三公,尊贵无以复加,汝南许氏门望至高。

后代又有许虔、许邵、许靖。

东汉末年,因避乱,汝南许姓名士大量南迁,又将文化播散南移各地。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在支系住汝南召陵县(今郾城),其后人中有一支迁到会稽阳羡,是江浙一带许姓人的开基祖。

另外,许姓人还有一支从汝南东迁楚州,后又到同州、西安等地。

至金、元时期,其中部分人在金吾上将军许威率领下到了河南灵宝。

到了明代,此支许氏成为天下望族之一。

此外,许据之弟许政成为邵陵许氏开基祖;许据后人许圉师在唐高宗时为相,成为许氏另一支影响较大的支派;东汉末大名士许劭及其兄许虔、从兄许靖所在支系也是汝南分支,其后人为山西许姓人的血缘先祖。

综上所述,汝南许氏,基本上以平舆及郾城许氏为主体,逐渐向西、向东、向南作扩散和再迁徙,成为中原许氏的中枢。

这个族网,
大体上以许敬宗家族为代表,与山东昌邑(巨野)许氏和河北高阳许氏另外两张族网,共同形成战国年间至初唐时候及至金元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许氏迁移定居的概况。

汝南许氏播散图:
太原汝南
同州平舆郾城
召陵
西安徐州
安陵灵宝
蜀邵陵豫章楚州丹阳
晋陵会稽
安陆
昆明
岳阳
至于汝南辖境,约于颍河与淮河之间,淮北以及今安徽茨河及西淝河以西地区,为中国许氏重要生息地。

(二)高阳郡望
广义上说,许氏高阳郡望可以包括汝南、安陆、昌邑、西安、太原、会稽、岳阳、豫章、阳羡、晋陵、中山(河北定县)、蔡州(河
南确山)、长沙、昆明、闽、粤、台、海外诸地许氏族望。

高阳为上古许氏先祖许由之父姜句龙受封赐之处,可谓许氏祖地。

高阳基地,不管在许亡国之前,或亡国之后,都曾经不停地向汝南、向山东昌邑、向陕晋、荆楚、苏皖、江浙转移和输送许族人材丁众。

汝南望族之中的许敬宗支系,就是由高阳南下的。

以上为广义之说,可以从略。

狭义上言高阳郡望,则远自许由之父姜句龙。

句龙为帝颛顼之师,就是文献上“帝颛顼师伯夷父”之句中所指。

此说,误将许由与伯夷等同为一人,故言帝颛顼师伯夷父。

其实是师许由父,许由父是句龙,为颛顼土正,能平九州,所以德高望重而为帝师,赐氏高阳。

换句话说,许姓人当年如不以许为姓,大可姓高阳。

因此,言高阳许氏郡望,当从远古之时始。

五帝之时已,贤人辈出,可见高阳郡望之远。

姜句龙既为颛顼之师,又赐氏高阳,官土正,率诸侯平九州,许氏高阳郡望当始于此。

其后许由,又为帝师,尧、舜二帝皆师事之,不受尧禅,也高望厚德。

许由为上古许国国君,尧所封赐,高阳郡望当然又添一笔。

西周初年,武王封文叔于许,文叔为伯夷后人,许氏复国之人,高阳望族,当数其事。

秦末之时,高士许猗隐居不仕,食高阳而殖根,观天下而知变。

其曾孙许毗,勾汉侍中。

毗有四子:许据、许政、许邈、许劲。

至初茸时,高阳许氏四方播散,盛甲一方。

唐高宗宰相许故宗、许圉师,远源皆系高阳。

上文曾提及之西汉安定、汝南太守许德,便是高阳隐士许猗玄孙,因居平舆,又成汝南许氏分支。

许德次子许政,别居邵陵,又成再次分支。

安陆(今属湖北)许氏,世系清楚,《魏书》载为许洵五代
孙许君明,源自高阳。

唐高宗宰相许圉师,为许据后人,应属此系。

至于汉宣帝、汉成帝两帝各自为许家女婿之事,史载清楚,皆属高阳许氏郡望之列。

总言之,高阳许氏郡望,在于本身出处久远,自古显赫,累世簪缨。

加之为全国各处支系总源,汇总而成大观。

李乔《许氏郡望考》称:“冀州高阳郡五姓中,许居第一位。


狭义而言高阳许氏族支,少数为原许氏句龙高阳嫡系后代,多数为许亡国之后自容城即今河南鲁山迁徙而来的许地遗民。

(三)颍川郡望
《贞观氏族志》语:“颍川郡七大望族中有许姓。

颍川其实就是许由死葬地,是上古许地之中史迹丰厚的一块。

该地于秦始王十七年置郡,治所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

李乔先生曾经指出,此支许氏,当是西周初年许国国君文叔嫡系。

(四)安陆郡望
安陆为古之江夏,今之湖北省安陆县,以及云梦、应山应城诸地。

安陆郡治,南北朝宋时改江夏郡。

安陆许氏,起自南支皈子询之五世孙许君明。

君明为梁朝楚州刺史,义不仕陈。

子宏用生法光,法光生绍。

绍为唐陕州刺史安陆郡公,门第显赫。

基础为当年许国部分亡徙遗民;主体则为许君明族支,源自河北高阳。

许君明为高阳许据十世孙,即南支许询五世孙,郡望颇著。

唐高宗相许圉师,出自此支。

(五)太原郡望
太原许氏郡望,含阳曲、交城、平遥、顺间等晋中地区许氏之历史建树与文化声望,自东汉经魏晋而不衰。

此支许氏,源自汝南,
为平舆许氏分支。

太原许氏先祖,为东汉大名士许邵。

许邵及其后人,为官之后落籍太原,形成望族,名甲一方。

(六)会稽郡望
会稽于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以吴县为治所,即今姑苏,治域为吴越大部,含闽北诸地。

会稽许氏为汝南召陵许氏分支,东汉大文字学家及经学大师许慎之脉,后代名人有绍兴许寂。

该系许氏又以阳羡许氏为著称,比如名人许武,枝蔓江苏宜兴一带,文名鼎盛。

此方许氏有《说文世家》盛誉;又有《说文堂》家风世传之誉,体现许氏文化之光。

因为许慎巨著《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化中之瑰宝,社会影响力巨大,许慎确是许氏精英人物中出类拔萃之佼佼者,会稽许氏郡望名重四方。

以上仅举其荦荦大者,其他还有诸如中山、晋陵、丹阳、长安、昌邑、亳州、庐江、岳阳等,乃至西南、西北其他地方。

许氏迁徙播衍诸事可见大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