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文献综述: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与对策【参考文献:领导科学2011年05期王振海; 刘文俭; 青岛行政学院; 青岛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根据此篇文章,与前四次改革相比,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特点一是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
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央对机构具体设置形式、名称、排序等,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有条件的地方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合并一些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甚至允许一个部门对应上级几个部门。
特点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机构改革在职能定位、理顺体制、机构设置、责任界定、层级分工等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并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强调地方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特点三是责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其承担的责任,要通过“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实现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推动责任政府建设。
特点四是首次提出机构编制备案制度个层级调剂制度。
中央要求,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备案制度。
改革过程中,人员编制虽然总额不得突破现有规模,但是在同一层次内,可以根据职能的调整,对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有增有减,优化结构;如需跨层级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
这在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首次,是针对新一轮改革的特别创新之举,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推进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体现:1、城乡一体原则。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当遵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在机构设置和职能整合上要体现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的统筹,以更好地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2、满足需要原则。
一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满足利益多远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行业利益、阶层利益的平衡,既要构建合理的利益配置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满足技术发展需要(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3、统筹兼顾原则。
统筹兼顾职能设置、权利配置、府际改革(即统筹上下级政府机构改革,以利于形成上下合力1。
使得行政成本1+1<2,行政效率1+1>2)各种内外上下级关系。
1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2):9-114、系统整合原则。
整合职能、权责、机构(“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前有部门,分清主次责任,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着力解决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 、机制5、制约性协调原则。
一是政府整体和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三是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6、分步实施原则。
一、总体设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形成包括市、县及乡政府近期元气改革目标的整体方案。
二、分类分层对待,对省、市、县、乡政府改革和不同类型机构的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照顾到各层级和不同类别的不同特点。
三是要稳步推进,尽可能减少改革多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推进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思路1、以中央的总体战略部署新一轮的对策思路。
(中央下发的《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的八个方面)2、既注重与中央的对应性,又体现自身特色。
在省级政府层面,应尽量与中央大部制同构,体现对应性;省级政府以下的地方政府,除必须上下对口的部门以外,根据自身特点建构组织体系,实现异构化,可能更助于大部制改革效用的发挥。
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各有侧重地设置政府机构和配置只能,如,海南省立足本省实际,将省旅游局更名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并由省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组成部门,部门排序也靠前,并且突出其节庆、文化、和会展、规划项目建设、人才教育培训、旅游监制等职能;3、注重从国家权力结构上推进改革。
要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纳入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中,从国家权利结构上进行调整,要明确划分党的职能权限,通过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2,适当扩大党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有的可以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切实解决机构重叠问题,以此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
前几年,纪委与监察部门通过改革合署办公、联动作战,成效显著,为下一步在大部制改革中整合地方党政部门提供了有效借鉴。
4、科学合理地设计部门调整思路。
(“加减乘除法”可参考【《领导科学》2011年5月下,第464期;32~33,王建中】)5、借鉴国内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
例如:深圳市的大部制改革意在寻找部门规模与职能的平衡点,成都市大部制表现为向“重点部门”开刀,浙江富阳的大部制改革则以“专门委员会”打破部门利益。
主要经验包括:一是领导重视、上级推动;二是努力减小改革阻力;三是正确处理编制和职能的关系;四是有效实施部门整合;五是清晰界定各部门的职能权限。
纵向政府间关系调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新视野2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8-03-05(1)2李瑞昌.大部制改革中地方政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岭南学刊,2008(3):4-9【参考文献:张紧跟. 纵向政府间关系调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新视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二期第46卷】根据此文章,从一些典型个案来看,当代政府机构改革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没有理顺纵向政府间的关系,形成了纵向政府间机构设置整齐划一的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从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县级综合改革试点来看,许多地方后来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困境,或成效一般,或收效甚微。
如何改革能走出困境呢,本文认为,要调整中国纵向政府间的关系:首先文章以福建石狮县、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陕西省黄龙县、海南省等地区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为例,分析了导致这些类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使得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到位、行政机构在缺乏有效制度约束下具有自我扩张的本性等一般层次原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纵向政府间关系没有理顺,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职责同构”模式仍然得以保留,即纵向的、不同层次的政府在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高度统一和雷同。
简单地说,就是在当代中国,每一级政府几乎都管理相同的事情,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不明、职权不专3。
除了少数如外交、国防等专用有事权属于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所拥有的事权几乎完全是中央政府的“克隆”。
职责上的同构,必然导致在纵向政府间的机构设置上,过分强调政府管理的统一性而忽视了不同层级和不同地域地方政府管理的多样性,往往将政府职能配置与机构设置的上下对口作为一个先决条件。
而造成中国纵向政府间“职责同构”和地方政府机构设置雷同的原因是:1、这一模式是中国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中央集权传统的历史遗传(中国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和信息阻滞的背景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中心权利对全国的辐射力都会渐次减弱;2、在体制转轨时期,强调纵向政府间机构对口设置的做法并没有随着体制改革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原因:一是由于传统体制形成的路径依赖和政府运作的惯性,使得这一传统体制下的制度性安排仍然被保留下来;二是由于纵向政府间关系由“动员型体制“转变为”压力型体制“后,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和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
各级政府不得不将各种任务和指标层层量化分解,下派给下级政府,并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奖惩。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和国内深圳、顺德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多样化与国家制度统一性、与中央统一性的原则规定在各地区的贯彻实施是不矛盾的。
所以地方政府有因地制宜地设置机构和配置职权的权力;从职能上看,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有权根据本地区的事迹需要,自行决定其具体管理权限,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从组织结构上分析,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是从本地区事迹情况出发来设计的,不具有完全的结构模式。
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深圳和顺德(有关这两个地方改革的具体内容,参见汪玉凯主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126~130、182~192页)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单一制和计划经济传统等导致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同构化是“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进一3刘靖华,姜宪利,等.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施政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4步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转变职能、厉行法治等的基础上调整纵向政府间的关系,给予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的自主权,转变传统观念,不必强求纵向政府间在机构设置上的整齐划一。
广东省高州市政府机构改革向纵深推进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广东省高州市2011年3月底初步完成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市政府工作部门原有29个,调整与设置为26个。
按照打造服务型政府要求,该市继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形成“调研-改革-评估-再调研-再改革”的良好格局。
其改革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1) 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从2009年12月25日成立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到通过《高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至2010年12月24日召开政府机构改革会议,要求在2011年1月进行机构挂牌、领导班子任免等工作,所有机构按新“三定”规定开始运作。
(2)制定政策,深入调研。
该市改革方案确保市政府机构个数、人员编制总量两个“不突破” 规定的前提,按照统一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实现“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合理配备编制,推进政府高效协调运转”的改革目标。
改革前,市编办对市直部门的工作量大小和职能增减以及原有编制数、在职人员数等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直接深入到涉及机构和职能调整的市直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部门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加强与兄弟市县之间的联系,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
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分工问题,主动牵头,召集部门面对面协商,最终形成一致意见(3)合理“三定”,理顺职能。
一是严格执行省、市规定的机构限额数量,清理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严格核定编制和领导职数,实现全市行政编制总数只减不增;采取挤、压、调的办法,调剂盘活行政编制;实现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化。
二是理顺部门职责关系8项,解决多头管理问题。
三是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3项,将30项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承担,使政府职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解决职能“错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