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设计经济性

建筑设计经济性

论建筑设计的经济性
摘要:随着我国在建筑结构上形式不断翻新,其内部空间构成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此对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对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设计经济性是在“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要求下,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或在相同劳动消耗下,获取最佳使用效果。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建筑设计达到适用性、经济性、艺术性的统一。

建筑设计在其不同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工作、建筑方案设计,还是建筑技术设计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经济合理性这一理念。

重视建筑设计中的经济理念,实施对建筑设计优化,以求建筑作品的最大经济价值。

1.建筑设计的经济目标
建筑设计的目标是一个多元化的目标体系,包含有功能目标、技术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环境目标等。

在这些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基本关系。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建筑设计中要同时达到的目标之一,即经济目标。

由于建设可用资源的有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建设投资进行合理的分
配和高效利用,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因此,建筑设计工作者要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人民生活的现状等因素,确定建筑的合理投入和建造所要达到的建设标准,以求在建筑设计中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和使用效益。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把技术问题语经济指标相结合,通过经济分析和经济比较以及效果评价等手段,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工作者只要能把控制好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设计阶段的每个环节之中,全面评估先进技术的经济合理性,又能实事求是的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先进技术,就有可能真正达到建筑设计的经济目标。

2.建筑结构经济性分析
建筑结构经济性包括内容注重经济性的建筑设计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

传统中强调改进建筑材料保温性、改善建筑体形系数、提高建筑材料的气密性等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

改进建筑材料保温性。

一是提高密闭性。

提高密闭性,就是尽量减少墙壁、天井及地面上的各种构配件和建材之间的缝隙,最大限度减少室内外冷热空气的对流。

密闭性不好即使施加保温材料也无法达到节能的效果。

但是密闭性好的住宅必须设置换气口,定期进行换气。

二是提高保温性。

提高保温性就是通过保温材料、保温构配件及严格的施工标准等减少室内热损失。

目前,采用外保温是提高住宅保温性能的最为有效的做法。

外保温与传统的保温方法不同,是采用保温材料将室内空间完全覆盖起来,不留丝毫缝隙。

三是多种能源组合利用。

即除普通电源外,还可以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燃料电池及各种余热,降低石化能源消耗。

四是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就是尽量增加建筑物可以绿化的空间,通过植物吸收太阳热能,降低建筑物表面的温度。

一般包括庭院、阳台、墙壁及屋面的绿化。

提高建筑材料的气密性一般都是用外墙保温墙体,它是指高效保温材料敷设于建筑物基层墙体的外侧,形成复合外保温墙体。

目前采用5毫米模塑聚苯板、防水弹性涂料,配合使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技术的地暖和良好的门窗密封隔热性能,可以达到节能65%,冬季采暖期可节约采暖费用45%~55%,减少了外部环境造成的主体结构老化和热应力变化,延长主体结构使用寿命,比内保温和夹心保温更为科学。

3.建筑结构的循环再利用
循环利用原则,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将建筑的循环再利用与添建、新建相结合,形成建筑发展的动态循环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维护,对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再利用、再循环两方面内涵。

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使用。

主要表现为对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结构构件、照明设施、管道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重复利用。

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

这表现在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使建筑发展走高效化、集约化的道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它在
总体上要求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步入高效化、集约化的轨道,为建筑的集约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求建筑设计者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建立宏观的经济性理念,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评价体系,总结各项经济性措施、原则,为满足社会各类需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对于经济实力还不发达的中国,对于目前设计人员按传统设计法造成财产大量浪费的现状,推行能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利用,节约建筑造价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

建筑发展是一个高效化、集约化的综合系统工程,建筑设计者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建立一个宏观的、合理的结构设计理念,合理确定建筑设计标准、经济性措施和原则,这样不仅满足设计各类需求,同时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由此,我们应意识到,与各类人文环境要素相适宜,是建筑实现其社会价值及经济性的必要前提。

4.建筑设计经济性的影响因素
从建筑设计工作实践来看,影响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4.1设计思想陈旧,设计中的错、漏、补,使工程造价出现“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

这主要是由于有些设计人员知识更新慢,不了解飞速发展的建筑科技的最新趋势,设计理念落后,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更是缺乏认识,选用过时的材料和设备。

有的则是设计中的错误在施工过程中才暴露
出来,只能进行变更、修改、补充设计,有的甚至发生事故,造成返工或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4.2设计华而不实,忽视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片面追求奇、异、怪。

现在设计领域存在一味追求形式,不求功能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过分讲究高档奢华的个别现象,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例如:一些住宅小区中不论高层、低层都在顶部设计好多无用的所谓装饰“飘件”,既不美观又不经济实用。

还有一些住宅楼,为追求所谓立面效果,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把阳台、卧室的窗户加以封闭,这样,不但破坏了阳台的功能,不利于居室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4.3工程技术与经济观念相分离。

我们有些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并不差,但是他们缺乏经济观念,导致设计思想保守,认为降低投资成本是业主的事,是财务人员的职责,与己无关。

有的不进行方案比较和优化,拿单一方案一画了事。

有的虽作比较也只是注重立面造型而不注重经济方面的分析比较,这样以来,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就很难做到。

4.4相关政府部门对设计的审查、监督不到位。

有关主管部门对设计图纸审查,大都注重技术性而忽视经济合理性,甚至个别地方领导不听取专家意见,仅凭一张花里胡梢的效果图和个人的喜好就“一锤定音”,造成好多工程建成后既不适用又不经济,有的实际效果也并不美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设计市场产生了误导作用。

5.结语
总之,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要根据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建筑的合理投入和建造所要达到的标准,合理控制建筑投资和建设规模,在达到建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使建筑达到经济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2] 路德民. 建筑设计中的经济理念. 建筑创作,2000 (1).
[3] 赵凯等. 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造价. 河南冶金,2000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