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认识-基本图形
考点三: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 (1)相交; (2)平行。 2、相交线 (1)垂线的性质 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2)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垂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3、平行线 (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且一点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 4、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1)平行公理的推论。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6、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在平面内,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 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 5: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个 ①对顶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④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⑤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A.1 B.2 C.3 D.4
考点四:平移
1、平移的性质 (1)经过平移后,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经过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例 6:如图所示,将周长为 8 个单位的△ABC 沿 BC 方向平移 1 个 A 单位得到△DEF,则四边形 ABFD 的周长为( ) A.6 B.8 C.10 D.12
A
B
C
D
(2)把图中的三棱柱展开,所得到的展开图是(
)
A
B
C
D
2
KEYUAN 科苑学校
例 2: (1)图是由 8 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则这个几何体的 左视图是( )
主 视 图
俯 视 图
A
B
C
D
(2)一个物体由多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它的三视图如图所示,那么组成这个物体 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 )
学
过
程
1
KEYUAN 科苑学校
(2) “2-3-1”型,如图所示。
(3) “3-3”型,如图所示。
(4) “2-2-2”型,如图所示。
2、三视图 (1)主视图:从物体的前面向后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主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前面形状。 (2)俯视图:从物体的上面向下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俯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上面形状。 (3)左视图:从物体的左面向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左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左面形状。 例 1: (1)下列选项中,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立方体的是( )
一对一个性化教学专用学案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 课 题 名 称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数学 授课教师 第( 祝俊姝 )课次
课时计划
图形的认识-基本图形
图形的认识
知识导航 线段、角平行线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三角形的初步 特殊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热点聚焦 图形初步的计算和证明
学习
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锐角三角函数及解直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 与圆有关的性质 圆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与圆有关的计算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A.2 B.3 C.3 D.4 (3)一个立方体图形的三视图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求得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为 ( )
3 2 左视图 俯视图 2
主视图
A.2Βιβλιοθήκη B.6C.7D.8
考点二:线与角
1、直线、射线与线段 (1)两个重要公理: 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也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②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B E
D
C
F
4
KEYUAN 科苑学校
通过全等、相似解决角度 和线段的计算及证明, 以及与函数的综合问题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 角度、线段相等和求值问题 利用定义和判定证明特殊的四边形 四边形的折叠、剪拼及分割问题 利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 和判定解决与函数的综 合问题 动点问题
目标
教
考点一:平面展开图和三视图
1、正方体的常见展开图 (1) “1-4-1”型,如图所示。
3
KEYUAN 科苑学校
2、角 (1)角的换算:1 度=60 分(1°=60′) ,1 分=60 秒(1′=60″) 。 (2)余角、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补)角相等。 例 3:已知点 O 在直线 AB 上,且线段 OA 的长度为 6 cm,线段 OB 的长度为 8 cm,点 E, F 分别为 OA,OB 的中点,则线段 EF 的长度为 。 例 4:已知α=34°27′,则α的余角的补角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