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读后感
【学习目标】
1.研读作品,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能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2.写读后感,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并能用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印证。
3.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学习重点】
1.把握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资料链接】
一、写作思路
读后感的第一步是研读原作,读出感想来;第二步是根据此类文体的要求进行写作。
写好读后感也是有章可循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引”“议”“联”“结”。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
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此为“议”: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
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讳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的部分,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不管采用哪种
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和结尾都要恰当地回扣“读”的内容。
二、技法点拨
1.读透原作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
怎样读透材料呢?
(1)记叙文,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2)议论文,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所以就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
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
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并围绕这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2.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养花》一文,觉得越读越有味道……”接着再谈自己领会最深的那几点;第2自然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学习上难免有挫折,一个学生该怎样对待挫折呢?最近学习了老舍《养花》一文很受教育。
”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3)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如:“班上有些同学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在课堂上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养花》这篇文章,逐点谈体会。
3.写作过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之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之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选择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佳作欣赏】
一、课文(名著)读后感
谆谆人世语悠悠
——《傅雷家书》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都是一样的伟大。
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其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升起钦佩之情。
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
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
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与其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怕别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每点每滴,因为我们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一个谁也闯不进来的地方。
回想着自己从识字开始,到跌跌撞撞地步入中学,知识更是增长不少,即使自己的文笔好,却吝啬得从不给父亲写一封信。
小时候经常见面,大了就只靠电话沟通,几乎都不会写信,就连朋友都只是发发微信,很少抓笔写字。
现在的人即使情感是泛滥的,也最多就是在自己的博客中通
通宣泄完之后再把那篇刚刚写好的博文删除。
在生活里很多人经常隐藏自己的情感,从不敢轻易地让别人把自己的所有都看透。
是现代的世态炎凉比以前严重了吗?还是人的意识发展得太快,社会跟不上人的步伐?
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在儿子写错字的时候,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我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问题?在学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我们也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别说恋爱。
不可否认,我们曾经都是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按照着父亲的指导去
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
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会遭到批评,这或许也是我们太任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尽管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我们是多么地任性,不论我们曾经是怎样地伤害父亲,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从不因我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我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我们在外面
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我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
我们虽然没有家书,也没有像傅雷那样知识渊博的父亲,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又是文学翻译家。
我们的父亲很普通,但是我们拥有的父爱却是不能用这些社会上的名衔来衡量,每一个父亲都是他们孩子的力量支撑。
我们没有家书,但是我们有的是对父亲的惦念,对家的依恋,那是我们精神的最终去处,也是一样的永恒!
【要求】请运用资料链接中的知识来点评这篇读后感。
【写作练习】
就你读过的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不少于700字。
提示:
1.可针对这部书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
选定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