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及临床应用
试管内沉淀试验
毛细管内沉淀试验 改良平板双扩散法 改良琼脂柱扩散法 改良单扩散法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放射电免疫扩散法 补体结合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高敏乳胶增强浊度 荧光抗体法 放射免疫测定法
10~20mg/L 10~20mg/L 3.0mg/L 1.0mg/L 1.0mg/L 10μ g/L 0.6mg/L 1.0mg/L 0.35mg/ml — 3μ g/L
IC复合物对光具有散射作用,使溶液具有肉眼尚不可见
的浊度。
在被测样品中加抗血清后一定时间,测定反应系统散射
光强度或浊度变化,可对被检物及其浊度加以检测。
根据仪器的光学系统,浊度法分为散射浊度法和透射浊
度法两类。
许多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和自动化免疫测定仪都可CRP测
定项目。
CRP检测方法 -
常规CRP检验方法可在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检测
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这个水平(0.1~10mg/L)的C反应蛋白又被称
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CRP检测的评估
1、半定量:胶乳凝集试验等已弃用。 2、定量: –散射免疫比浊法、透射免疫比浊法:是目前常用方 法。检测限度为5~150 mg/L ,CV<5% 。
JExpMed1930;52∶561
AmJMed1950;8∶445 IntArchAllergy1962 ProcSocExpBiol1955 ActaPatholMicrobiolScand ClinChimActa1969 JClinLabInvest1973 ProcSocExpBiol1954 Nature(London)1961 Dade Germany2000 Nature(London)1961 JLabClinMed1976
–胶乳增强试验-shCRP检测:很大程度提高了敏感度。 酶免疫分析和荧光免疫分析:有潜在的灵敏度优势。 –胶乳增强试验-shCRP检测方法很大程度提高了敏感 度。
CRP检测对标本的采集也无特殊要求。
高浓度的类风湿因子可产生CRP假性升高。
CRP筛查的费用远小于其他心血管检查的费用。
临床应用____参考范围
常提示转移。 结肠癌是导致死亡人数第二多的癌症。
研究显示,血液C-反应蛋白含量最高的那些 人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是C-反应蛋白含量最低 者的两倍.
临床意义
评估疾病活动性和疗效监控
– CRP为 10~50 mg/L表示轻度炎症。
– CRP升至 100mg/L表示较严重的疾病,它 的严重程度在必要时需静脉注射。
– CRP > 100 mg/L表示严重的疾病过程并常 表示细菌感染的存在。
临床意义-抗生素的治疗监测
系列血浆CRP的测定,可用来作为下列
情况的治疗监测:
– – – –
在许多感染时最有效使用抗生素治疗。 根据CRP水平的变化来决定抗炎药物的剂量。 在CRP下降至正常时,中 断抗菌素治疗。 在高危人群缺少微生物学诊断时,为抗生素 治疗的指引。
CRP在细菌感染发生后6~8h即开始升高,24~48h达 到高峰,在感染消除后其含量急骤下降,一周内可恢 复正常。 CRP在病毒感染时无显著升高。 革兰阴性感染:可发生最高水平的 CRP,有时高达 500 mg/L。 革兰阳性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通常引起中等程度的 反应,典型的是在100 mg/L 左右。 病毒感染:引起的反应最轻,通常不超过50 mg/L, 极少超过 100 mg/L。 在细菌感染的急性期,CRP显著升高,寡聚腺苷合成 酶正常; 在病毒感染时CRP水平正常或轻微升高,寡聚腺苷合 酶水平升高。
临床意义-儿科
新生儿浓毒血症: –出生3天前CRP>10mg/L表示感染. –如果CRP在24h内没有超过10mg/L,多无新生儿感染. 小儿发热 : – 患病超过12h,CRP显著>40mg/L,ESR显著>30mm/h 应关注为细菌性感染。 脑膜炎 : –CRP>20mg/L提示为细菌感染的可能; –>100mg/L时具有细菌感染诊断价值。 –结脑CRP在20-60 mg/L。 –成功的治疗可使CRP在一周内降至正常。
临床意义-抗生素的治疗监测
临床意义-外科
患者施行手术后24~72h,血中CRP水平明显升 高,约在第5~7天恢复正常。 – 凡骤升后持续高水平多预示合并感染。 – 对中、大手术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7天各作 常规检测一次。 – 凡术后5~7天CRP仍持续高水平者,理应怀疑 合并感染,并配合治疗作随访监测。
CRP的生物学功能
CRP的生况下,CRP能结合坏死 的内源性物质和效应细胞, 当正常的脂质双 层结构被破坏致使内部磷脂暴露时,CRP可 发生与宿主细胞的结合。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鼠模型中,注射CRP可 改善SLE的状况。
– 人CRP基因的多态性导致的低基础水平表达增加 了发生系统性狼疮的风险。 –CRP量的减少可能与SLE发病机理有关。 –CRP量的减少使结合的细胞碎片减少。
胶乳凝集试验(LAT)
将强化的兔抗CRP抗体固定于胶乳微粒上。 加入被测样品后与CRP在3分钟内形成肉眼可见
的凝集物。
胶乳强化浊度法的灵敏度优于传统浊度法,试
剂稳定性佳。
检测方法 定。
标记免疫测定
ELISA和免疫发光法和化学发光法等都可用于CRP的测
化学发光法的灵敏度和定量精确度可与RIA媲美,而无
CRP 参考范围 中值
成人和儿童
新生儿,脐血
0.068~8.2 mg/L
≤0.6 mg/L
0.58 mg/L
出生后第4天至1个月的婴儿
分娩母亲
≤1.6 mg/L
≤47 mg/L
临床意义
器质性疾病的筛选
– 急性或慢性炎症如伴有细菌感染。
– 自身免疫或免疫复合物病。 – 组织坏死和恶性肿瘤。
临床意义—感染的诊断与鉴别
CRP的生物学功能-机理
结合外源性物质
–细菌、真菌、寄生虫中的细胞壁磷酸胆碱。 –CRP具有保护机体抗细菌感染的能力。
–CRP 保护机体抵抗致命性的细菌脂多糖和各 种炎症介子的能力。
CRP的生物学功能-机理
结合配体的CRP激活下列生物系统,导致
配体的消除:
–CRP对补体系统的激活.
–CRP结合IgGFcR,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CRP的调理性质,调理即刺激细胞吞噬作用。 –CRP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结合 刺激的血小板聚集。 抑制PAF
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是心血管疾病最强的危险指标,C
反应蛋白水平可预测将来心肌梗塞及中风的 危险性。
– C反应蛋白含量>2.1mg/L的人与<1mg/L者比较:
• • • 将来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为后者的2.9倍; 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为后者的1.9倍; 发生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的危险性为后者的4.1倍。
CRP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只有一个内含子,
修饰的CRP(m-CRP) -"Modified" CRP
目前认为m-CRP是原CRP的单体。 与天然CRP不同,表现在分子大小,溶
解度,抗原性,带电荷数等方面的差别.
m-CRP具抗菌作用。 m-CRP具有强大地诱发炎症的作用。
检测方法
方 法 灵敏度 参考献
小 结
CRP是一五球体结构的高度保守的急时相蛋白。 CRP为一模式识别分子,与特殊的分子结构结合而发
挥作用。 为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的一部分,在机体平衡和自身 保护中起着重要贡献。 血CRP浓度的升高在为炎症和组织损伤的标志。 CRP生物学的作用似乎相当复杂的,且为多效的。 CRP与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关。 CRP对机体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 察、预后评估以及指导临床抗菌素的合理应用等有重要 的意 义。 CRP的检测,对于普通的炎症用常敏CRP检测即可,而 对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生 儿 疾病检测等则需用超敏CRP检测方法方可。
临床意义-内科
– 肺炎: CRP>100mg/L,强烈提示细菌感染,如 化脓性支气管炎或肺炎;典型的病毒性肺炎不会 超过50mg/L。 – 心血管病,在痛疼开始后数小时内,CRP升 高, 3-4d达高峰,在CK-MB回到正常后7-10d 也降至正常。 –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分组,根据CRP水平可将为
C-反应蛋白及临床应用
洛阳市中心医院
Protein Structure CRP结构
C反应蛋白的生理和生化
在细胞因子IL-6家族诱导下,CRP在肝中合
成迅速。 正常合成率为 l~10 mg/d,急性炎症时每 天合成超过 lg/d。 在急性相反应高峰时肝大量合成蛋白,其中 20%是合成CRP。 当IL-6刺激物缺乏时,在 2~4 h内合成率降 至正常。 循环中CRP半衰期约19h,但一旦它与配体结 合,可快速的被清除。 肝外合成对血清水平影响作用很小。
同位素污染,试剂稳定,分析速度快。
CRP-POCT(床边试验)法- ELISA干片法。
–把磷脂酰胆碱(PC)化学交联固定于载体。 –被测CRP与载体的PC结合。 –被酶标记的抗CRP单抗结合。 –可灵敏、特异性检测CRP,约5分钟可得结果.。
检测方法 出CRP>10mg/L。
胶乳增强试验(shCRP):
–
在痛疼开始后数小时内,CRP升高,3~4d达高峰, 在CK-MB回到正常后7-10d也降至正常。
临床意义-自身免疫或免疫复合物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 CRP无明显改变,所以可用于与风湿性疾病鉴 别。 若存在发热为并发感染而非疾病的恶化。
临床意义-癌症
已升高或正在升高的CRP预示着不良的预后及
CRP的生物学功能-机理
CRP具有多效性的作用。
– 当抑制干扰素的合成时 ,CRP可诱导IL-1受 体拮抗剂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 . – CRP也可诱导炎症反应。 CRP向上-调节内 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刺激许多细胞释放 IL-8, 增加血浆纤维蛋白酶原催化剂抑制剂1的表达和活性、增加IL-1, IL-6, IL-18, 和 肿瘤坏死因子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