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摘要】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一虽然这种选择,可能是由教育成本过高,教育回报太低所逼的。
社会舆论认为不升学就是读书无用,这其实是由于长期的升学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教育观念,成才观念所致,在升学教育模式中,读书的目的就是升学,顺利升学达到目的是成功者,反之则是失败者。
应对这一模式,不把升学作为追求,读书就是无用的,如果升学失去价值,读书也就失去价值。
【关键词】读书掇学无用就业
我是西部贪困地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一直以来,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们进行的都是正面的教育。
今天来谈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种悲哀。
但近些年来,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情绪严重,就拿我们学校来说,2006年高一招了630名学生,到高二时就只有512名,将近有100多名学生掇学,2007年的高一新生才过了一个学期,就有87名学生掇学,掇学率比较高,有调查显示,农村中学的学生平均掇学率超过40%。
每到老师们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谈读书的重要性时,总会有学生说,我不想读书了,将来去打工,工资可能比你挣得多,不一定要靠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过上好日子,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学生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
因为在封建社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现在不能再这样去考虑问题了,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他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切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等级贵贱之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众所周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农村人口多,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平均很低,这种状况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此,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
比如:经过十年动乱之后,1977年重新恢复了高考,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当时年龄最大的三十多岁,最年轻的只有十六岁,从此以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一时间,读书成了中国父母最舍得投资的领域之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为此,很多的农家子弟,为了这个目的拼命地学习,跨入高校的大门,家庭也因此负债累累,但他们都认为这是改变命运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也就是说很多穷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民间也一直有《锄瘦栽松柏,家贪子读书》的说法,读书也的确曾经一直是高回报(物质、地位、声望、荣誉等)率的投资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村贪困家庭孩子上学有了更多的保障。
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有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受益。
自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取消寄宿制学生住宿费。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越贫困地区)目前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掇学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之一就是“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
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学费用与打工收入的比较等,都使得一些
家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
一、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
这是”读书无用论“兹生兴起的一个最重要而且最基本的原因。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75万人,增幅达22%,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扩招之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大学生被称为社会精英,时代精英,而从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至今,中国大学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完全转变。
九年前的扩大招并非简单解决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问题。
从某种角度而言,1999大学扩招迅速减小适龄青年涌向就业市场的压力,转而其暂存校园,推迟了共就业的时间,但师资并未同步增长,许多高校又以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素质堪忧,加之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陈旧,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造成就业难。
高昂的学费,农村一年的经济收入都很难供养一个大学生,而中国的教育收费位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尤其如此,大学四年最少也要用四至五万,这就让广大学子尤其是农村子弟因为学费高而读不起书,要通过助学贷款等方式来完成学业,很多家庭因此读书致贪,读书返贪。
以致于有些农民把送孩子大学看成是“就像一场赌博”。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
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正是因为就业难,农民重金投资教育却“血本无归”以致“恼羞成怒”,抱怨起读书无用。
且起薪低,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已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47.1%的人月薪在1500元以下,读书已不能带来经济直接的、明显的实惠,对于2008年应届生的形势更为严峻,2007年由于通货膨胀,他们的起薪水平未增反降,中华英才网4月5日发布对京、沪、深、穗4城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薪酬都有所下降,平均下降幅度达1000元,而一个资深有4、5年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的人,工资可能在2000无以上。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应届生还不如退休工人挣得多,原来想毕业就有工资孝敬父母了,可现在发现即使工作了也还要父母来帮助。
二、学生成绩差,父母觉得考大学无望,对孩子失去信心,让他们放任自流,在学校混日子,时间一长,孩子厌学情绪严重,难免辍学。
再一个就是学校造成的,现在的高中教育都是围绕升学而设置的,高考必考科目就学,不考的就免了,所以每一年学校都很看重分数,过分重视升学率,对学生层层筛选,老师层层把关,班是分了再分,名次是排了又排,致使一部分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觉得无望而辍学。
三、读书苦,很多学生认为现在读书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情,在一些学生中还流传有这种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七千、八千交了也不会,反倒是一种浪费,不如进入大社会,有吃有穿有地位,何苦受这学习罪。
一听到别人吹虚,夸大事实,说什么月薪四、五千,年薪五、六万,就心动了,读书能这么有钱吗?不能,读书反而抠父母老木,苦了父母也累了自己,何苦呢?
四、家长致富心切,我们农村,家庭困难者居多,一个村如果有人在外打工,每月能寄千儿八百元,或者一年回来将一张存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存折交给父母,然后,家里的东西一样样地添置,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这里很多的农村家庭都是靠子女在外打工赚钱来盖房子,挺让人眼红,同时初中毕业,我要“面朝
黄土背朝天”挣钱供你读高中、大学,而别人家是子女挣钱来给父母用,这是何苦呢?不如读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早下学早赚钱啊!
以上是引起“读书无用”的四个方面的原因,而实际上。
“读书无用”仅仅是一种局部现象,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相关系的,要想有效地纠正“读书无用”的价值理念:就要切实为大学生解决问题,降低大学收费标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有关方面己局部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
如中组部牵头决定在未来五年内组织10万大学生村官下乡,就是试图解块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措施,虽然一年两万大学生村官相比于每年新增上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而言是杯水车薪,但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国家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读书对我们而言是也非常有用的。
首先他是每个人汲取精神营养,完善自我的必经之路。
世界是一木大书,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把握·人生,造就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高质量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其次,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读书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己经升级换代,将来即使从农村外出打工,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水平。
好好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