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 地球表面形态

2.2 地球表面形态


2、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C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形成裂谷和海洋、 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中脊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构造带 (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
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一.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脉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 块相撞挤压形成;
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撞挤压,亚 欧板块隆起形成的。
(1)两个板块碰撞挤压 ——消亡边界 ②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跃,火山地震带多集中分布在此。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
亚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 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课堂练习
1、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海_沟____,由__大__陆_板块 和__大__洋___碰撞形成, P处为__海__岭____,位于 板块的__生__长___边界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构造带 (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1、哪个板块几乎全部都是海洋? 太平洋板块 2、印度洋板块是不是全部都是海洋?
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等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性质有何区别?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岛弧 海沟
海岸山脉 海沟
东亚岛弧链

马里亚纳海沟
第 斯


(2) 两个板块张裂 —— 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
裂谷
海洋
海岭


印度洋海
东 非

大 西




海沟和海岭的区别
消亡边界
海沟
生长边界
海岭
消亡边界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1.板块的水平运动有哪几种运动方式? 2.板块的边界分为哪两种?
板块 水平 运动
板块 边界
碰撞运动(相向运动)
张裂运动(相背运动) 消亡边界:两个相互碰撞挤压的板 块之间的边界 生长边界:两个相互张裂分离的板 块之间的边界
(1)两个板块碰撞挤压 ——消亡边界 ①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补充:等值线(等高线)
300M 200M 100M
特征3
数值递变规律
等值线的数值变化是有规律的,或递增或递减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 洋化石——鹦鹉螺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 用,就是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和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内力作用
补充:等值线(等高线)
300M 200M 100M
补充:等值线(等高线)
300M 200M 100M
特征1 同线等值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相同。
补充:等值线(等高线)
300M 200M 100M
特征2 同图等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 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等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构造带 (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
跃,火山地震带多集中分布在此。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大陆板块密度较小; 大洋板块密度较大,厚度小,位置相对较低。
硅铝层:密度较小
地壳分层及物质组成 硅镁层:密度较大
高山
高原
硅铝层
平原
海平面硅镁层莫面霍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构造带 (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A 南极洲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美洲板块 。 (2)图中甲处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处在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板块的生长边界 。 (3)日本多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其形成的地貌,叫构造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成山岭
背斜
向斜
背斜和向斜的判别: 岩层的新老关系(最根本的方法)
海沟
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
板块运动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板块 陆陆碰 形成高大山脉、高
碰撞 撞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消 亡边 界)
陆海碰 撞
陆地板块边界处形成 南美安第斯山脉、北美落基山脉 海岸山脉或岛弧, 太平洋西岸岛屿(如日本群岛、
台湾岛)
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分离(张 裂)
(生长边界)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 或低地, 使地表高 低不平
相互关系
同时进行, 以内力作 用为主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把高山削低,
固结成岩
把盆地填平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地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岩层发
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褶皱的单位:褶曲
背斜
向斜
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
1、褶 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形态特征 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
背斜
岩层上拱
岩层受挤压
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

弯曲变形
皱 向斜
岩层下弯 谷地或盆地 向斜成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