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译文周敦颐《太极图说》概述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太极图说》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
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
●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
《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太极是一切的根源,太极的变动产生了阴和阳两种气,也是天地之间两种相对相反的力量。
《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太极是一切的根源,太极的变动产生了阴和阳两种气,也是天地之间两种相对相反的力量。
●二五:阴阳二气和五行。
●二五:阴阳二气和五行。
另解为父精母血。
另解为父精母血。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出自《系辞传》。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出自《系辞传》。
指阳气凝聚成男,阴气凝聚成女。
指阳气凝聚成男,阴气凝聚成女。
●五性: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五性: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立人极: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往往随物而动有善有恶,所以圣人要树立人道的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立人极: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往往随物而动有善有恶,所以圣人要树立人道的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故圣人……吉凶:此句出自《易经.●故圣人……吉凶:此句出自《易经.干卦.干卦.文言》。
文言》。
形容君子德性的圆满性,已达乎天人合一的境界。
形容君子德性的圆满性,已达乎天人合一的境界。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曰仁与义:此句出自《说卦传》第二章,指人道根本的准则是仁义,和天地构成的准则是一样自然不变的。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曰仁与义:此句出自《说卦传》第二章,指人道根本的准则是仁义,和天地构成的准则是一样自然不变的。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此句出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是说追溯察知生命的源始和终结,以了知生死的真实义。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此句出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是说追溯察知生命的源始和终结,以了知生死的真实义。
  将本章分段,陈述如下:将本章分段,陈述如下:1.无极而太极(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1.无极而太极(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了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
《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了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
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
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已动之际称「太极」,故太极有感而遂通之义,一气圆通之动象,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一切生成由此而分化。
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已动之际称「太极」,故太极有感而遂通之义,一气圆通之动象,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一切生成由此而分化。
由于其为大而无以复加之理,此中万象万化,森然已具,但尚无形迹,自成造化之枢纽,所有品汇之根柢,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由于其为大而无以复加之理,此中万象万化,森然已具,但尚无形迹,自成造化之枢纽,所有品汇之根柢,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盖无极为形而上之理,太极为混沌未分之元气,元气中已动之状为阳,静态为阴,故气一动称阳生,阳在图中以「空白」为代表,动不可永远皆动,故动极而静生,静态一成,呼之曰阴,阴在图中以「涂墨」之形为代表。
盖无极为形而上之理,太极为混沌未分之元气,元气中已动之状为阳,静态为阴,故气一动称阳生,阳在图中以「空白」为代表,动不可永远皆动,故动极而静生,静态一成,呼之曰阴,阴在图中以「涂墨」之形为代表。
静亦不可永远皆静,故静极而又生动,如此一来,动与静互为根源,而循环无端,互为终始。
静亦不可永远皆静,故静极而又生动,如此一来,动与静互为根源,而循环无端,互为终始。
就因此,图中心的小白圈代表太极,终因激荡而分成了阴与阳,即所谓的「两仪」了,两仪便成为天地间两种相对、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两股力量(气)了。
就因此,图中心的小白圈代表太极,终因激荡而分成了阴与阳,即所谓的「两仪」了,两仪便成为天地间两种相对、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两股力量(气)了。
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
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
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3.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3.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的五行分配图)(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的五行分配图)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已,关于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已,关于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列表如下:列表如下:天(阳)一变生水,地(阴)六合成之(居北为冬)天(阳)一变生水,地(阴)六合成之(居北为冬)地(阴)二合生火,天(阳)七变成之(居南为夏)又称为四象合称五行天(阳)三变生木,地(阴)八合成之(居东为春)地(阴)二合生火,天(阳)七变成之(居南为夏)又称为四象合称五行天(阳)三变生木,地(阴)八合成之(居东为春)地(阴)四合生金,天(阳)九变成之(居西为秋)地(阴)四合生金,天(阳)九变成之(居西为秋)天(阳)五变生土,地(阴)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时)→ 居中而兼四方天(阳)五变生土,地(阴)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时)→居中而兼四方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此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此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
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