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面理和线理

第四章 面理和线理

0.005mm,层状硅酸盐平行或交织排列;某些类 型劈理中此域可以缺失。
• QF域-富含长石、石英;
透镜状,近等轴,1- 0.01mm, 缺乏明显优选方位。
3.1 连续劈理——千枚理
• 介于板劈理与片理之间,发育于富含泥质 的板岩中,具丝绢光泽;
3.1 连续劈理—— 片理
• • • • 矿物重结晶程度高,发育于中、高级变质岩石中 φ > 0.2 mm(1-10mm)肉眼可辨认的片状矿物; 具有良好的矿物优选方位; 复矿岩:层状硅酸盐定向, 围绕F、Q; • 单矿物岩:矿物压扁、拉长, 平行排列。
2、 面理与断层的关系 • 断裂带内发育与断层面 平行的流劈理; 断裂带两侧发育斜交的面理 —流劈理或破劈理;
流劈理与断层面所夹锐角开口方向指示对盘相对 运动方向。
3、 区域性面理
• 定义:与个别褶皱和断裂无一定成因联系,而是 以其稳定的产状叠加在前期构造和岩体之上的劈 理。
• 注意不同期面理的相互关系(交切关系)
劈理的野外应用
1.利用层间面理确定岩层差异运动的方向 2.利用轴面面理确定褶皱要素的产状 3.利用面理与层理的交线确定褶皱枢纽的产状 在圆柱状褶皱中,轴面面理和层间面理与褶皱岩 层层理的交线都与褶皱的枢纽平行。 4.确定断层面产状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 面理——(肉眼尺度上)均匀连续分布的 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
• 透入性 在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 造现象
• 面理的显示(图6-2)
组分 颗粒大小 密集不连续面 矿物颗粒优选方位
一、劈理及其类型
1. 劈理 变形岩石中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密集平行排列、是潜在的分裂面。 2. 劈理的结构 劈理域: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
2. 鉴别劈理类型
(1)系统地测量面理间距:大间距---大于10mm;小间距--1~10mm;微间距---0.1~1mm;连续---小于0.1mm . (2)区分面理是定向排列的矿物带、还是微裂隙带; (3)观察晶带的连续性和裂面的光滑度; (4)观察面理是交织状的,还是平行延伸的; (5)观察滑劈理中微劈石的结构。
糜棱岩面理—片麻理
• 如变质程度很深,除矿物的定向排列外,还有物 质的分异,形成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分异层理。
流劈理
• 流劈理特点:一是在力学性质上属压性结 构面。劈理面与应变椭球体的长轴(X)平 行,与短轴(Z)垂直。即劈理面平行于应 变椭球XY面。二是流劈理都有不同程度的 变质现象。
• 板劈理、片理和片麻理只是变质岩中流劈理的 不同表现。
• 压溶发生在垂直于最大压缩方向的颗粒边界上, 溶解出的物质向低应力区迁移、堆积,导致易溶 矿物成为长轴状,形成QF域;
• 粘土和云母等难溶物富集,云母发生旋转, 定向,形成板劈理的M域。
• 压溶作用也能解释褶劈理的形成。
压溶作用解释褶劈理形成过程
四、劈理的观察与研究
1.正确区分劈理和层理
原生沉积标志、大范围追索填图等
1、面理与褶皱的关系 • 轴面劈理:轴面劈理常见于强烈揉皱的岩层中,
其产状与褶皱轴面平行或大致平行。
• 层间劈理:在褶皱发育过程中,各岩层由于岩石力学
性质不同,分别发育着类型和产状各不相同的劈理。它们 与层理斜交,并受着岩石界面的控制,这种劈理称层间劈 理。
• 顺层劈理--- 指在宏观上与层面或岩性界面近于平行的
膝折式(a);揉皱式(b、c);挠曲式(d、e)。
3.2 不连续劈理—间隔劈理
• 对应成因分类中的破劈理;
• 定义:劈理域充填不溶物(粘土等),劈理两侧
指示物可错开,但不是滑动造成,可能是压溶作 用的结果;
„ 压溶的证据:鲕粒、化石标志; „ 可与板劈理呈过渡,说明具有成因联系;
不排除部分间隔劈理与剪切作用有关。
三、劈理的形成机制
• 机械旋转 • 重结晶作用 • 压溶作用
1. 机械旋转
• 劈理形成过程中垂直 劈理方向有显著缩短; 相应地在劈理面上显 示矿物优选方位。
食盐和云母集合体在压扁作用下形成 优选方位的实验
2. 定向重结晶
• 解释单矿物岩(石英岩、 大理岩等)中劈理的 形成。(无域结构)
3. 压溶作用
间隔劈理
破劈理
• 破劈理是指发育在不变质或轻微变质岩石 中的一组密集平行的破裂面(张裂和剪 裂)。
• 它一般与岩石中的矿物排列方向无关,并以其密集性和透 入性与节理相区别。当破裂面间距超过几厘米,并在小尺 度范围内已具有分隔性时,就成为节理了。
二、面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1、面理与褶皱的关系 轴面劈理 层间劈理 顺层劈理 2、 面理与断层的关系 3、 区域性面理
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也叫薄膜域。
微劈石:夹于劈理域中间的窄的平板状或透镜状的
岩片。也叫透镜域。
3. 劈理的描述性分类
(定义见课本)
(定义见课本)
3.1 连续劈理——板劈理
• 重结晶矿物颗粒细(φ<0.2mm),见于低 级变质的泥(砂)质岩石中 • M域-富含云母、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宽
3.2 不连续劈理—褶劈理(滑劈理)
• 褶劈理:以一定的可见间隔切过先存连续 劈理为特征;
褶劈理间隔一般为 0.1-10 mm
• 褶劈理类型:
带状褶劈理 分隔褶劈理 二者之间存在过渡类型
带状褶劈理和分隔褶劈理
特点:1. 滑动带中矿物具新的定向排列
2. 先存面面理的揉皱形式,分为:
流劈理、片理和片麻理,有时也可以是破劈理。它们的共 同特征是在褶皱中作为变形面随褶皱的弯曲而弯曲。
a-轴面面理; b一强岩层中的正扇形破劈理和弱岩层中 的反扇形劈理; c一同斜褶皱中的轴面面理,在两翼与层 理一致; d一劈理折射现象,强岩层中为一系列剪 切的破劈理, 弱岩层中为流劈理; e—平行于断层带的流劈理或片理,反映 垂直断层带的强烈挤压; f一与断层错动有关的流劈理及砾石排列 方向,指示断层运动方向。
3.研究劈理产状的空间变化 不同期劈理间的关系(图6-18) 可以确定劈理间的相对发育序次,建立劈理发生 发展序列。 4. 观察劈理与岩性之间的关系 如:劈理折射反映岩层能干性强弱 5. 观察劈理与岩石类型和变质条件的关系 不同变质条件,流劈理的主导形成机制不同。 6. 适当采集定向标本 记录:S0、S1、S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