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实词2.虚词3.句式分四类:①通假字 ② 古今异义 ③( 词类活用 ) ④一词多义。
例如:★(难点)如何判断使动、意动、为动用法?总之,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注意比较,可以试着翻译成以上三种格式,再根据语境看哪一种翻译最合理,进而明确属于哪一种活用。
【A 部分·课前自主练习】制作《烛之武退秦师》实词卡片(词类活用)一、总结名词活用 二、总结形容词活用 三、总结使动用法第二部分:虚词 重点虚词有18个一样也是要做表格多积累。
不要害怕虚词难,其实虚词的掌握比实词更容易,因为常见常考的 虚词就只有五六个,每学古文新课就自己做虚词总结表,久而久之,一个虚词的多种意思和用法就全记住了。
如果老师让你举例:“以为”翻译成“把……当做……”的例子你能够说出来吗?你马上看看自己的虚词表,然后大声地告诉老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答得多了,就顺便把课文的重点句背下来了。
【B 部分·课前自主练习】制作《烛之武退秦师》虚词卡片(以、之)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夜缒而出(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C.形容词做名词 越国以鄙远 (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B.名词做动词 晋军氾南 ( ) 越国以鄙远( ) 既东封郑( ) D.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第三部分:特殊句式有五大类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如:(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省略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如: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如:(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如:(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如: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①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陋室铭》②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如:(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1.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真、反复阅读,大声诵读,对于学好文言文,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至关重要。
2.积累。
①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培养自己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②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③理解并熟记特殊的语法现象,包括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
④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文言名篇、名段。
3.建构知识体系。
学会建构自己的古文基础知识表格,在积累的过程中,掌握判别特殊用法和翻译的规律。
考点:对文言文的考查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能力层次。
①理解。
包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②分析综合。
要求能够准确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鉴赏评价。
要求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难点)考题趋势:选择题从4题减少为3题,文言翻译从8分增加为10分。
表明考试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故学习文言文平时积累是重点,活学活用是目的。
1.简介: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对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具体的叙述,它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较有名的是《左传》《战国策》和《晏子春秋》等,其中又以《左传》和《战国策》的成就最高。
2.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又称作“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也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
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
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一.字音积累。
秦军汜( )南佚( )之狐夜缒( )而出越国以鄙( )远君之薄( )也秦伯说( )共( )其乏困朝济( )而夕设版焉失其所与( ) 若不阙( )秦使逢( )孙、杨孙戍之二.指出下列通假字,并翻译。
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说说古今之意。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背景介绍见《金榜》P732.请复述《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情节,讲清楚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能力点:概括内容)参考:这一段写秦、晋围郑。
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
这两方面的情况是: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第三段(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
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
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
(不超过20个字)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第四段: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
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作为一篇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虽不长,然而记叙文的各个环节却大都具备,给人以美的享受。
整个情节发展脉络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烛之武的情节都作了详写;其他情节均为略写,而且,用“略”,更凸现了“详”3.烛之武的说辞有几层意思(能力点:筛选、归纳)?他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的呢?参考: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请谈谈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力点:鉴赏评价形象)烛之武: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