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 述 下 列 叙 述 是 否 正 确, 如 有 错 误, 试 予 以 改 正。
(1) 主 量 子 数 n = 3 时, 有 3s 、3p 、3d 三 个 原 子 轨 道;(2) 四 个 量 子 数 n 、l 、m 、m s 都 是 用 来 描 述 原 子 轨 道 的。
1.解:(1) 错 误。
应 有 3s 、3p 、3d 三 个 亚 层 和 3s ,3p x ,3p y ,3p z ,322 d x y -,3 d xy ,3 d xz , 3 d yz 和 32 d z, 共 九 个 轨 道。
(2) 错 误。
量 子 数 n 、l 、m 是 用 来 描 述 原 子 轨 道 的,而 m s 只 描 述 电 子 自 旋 方 向。
、2. 下 列 关 于 原 子 轨 道 的 叙 述 是 否 正 确? 如 不 正 确 试 予 以 改 正:(1) 主 量 子 数 n = 1 时, 有 自 旋 相 反 的 两 个 原 子 轨 道;(2) 主 量 子 数 n = 4 时, 有 4s ,4p ,4d ,4f 四 个 原 子 轨 道;(3) 磁 量 子 数 m = 0, 对 应 的 都 是 s 原 子 轨 道。
2.解:(1) 不 正 确。
n = 1 时, 只 有 1s 亚 层, 也 只 有 一 个 1s 原 子 轨 道, 其 中 最 多 可 容 纳 自 旋 方 式 相 反 的 两 电 子。
(2) 不 正 确。
n = 4 时 可 能 有 4s 、4p 、4d 、4f 亚 层, 原 子 轨 道 数 目 分 别 为 1、3、5、7, 所 以 可 以 有 16 个原 子 轨 道。
(3) 不 正 确。
原 子 轨 道 空 间 图 象 取 决 于 角 量 子 数 l ,只 有 l = 0,m = 0 时 为 s 原 子 轨 道, 而 l ≠ 0,m = 0时 都 不 是 s 原 子 轨 道。
3. 对 某 一 多 电 子 原 子 来 说 ,(1) 下 列 原 子 轨 道 3s 、3p x 、3p y 、3p z 、3d xy 、3d xz 、3d yz 、3d z 2、3d x y 22- 中, 哪 些 是 等 价(简 并) 轨 道?(2) 具 有 下 列 量 子 数 的 电 子, 按 其 能 量 由 低 到 高 排 序, 如 能 量 相 同 则 排 在一 起( 可 用“<”、“=” 符 号 表 示):(A) 3、2、1、+ 12; (B) 4、3、2、- 12; (C) 2、0、0、+ 12; (D) 3、2、0、+ 12; (E) 1、0、0、- 12; (F) 3、1、1、+ 12。
3.解:(1) 等 价 轨 道 为:3 p x 、3 p y 、3 p z 3 d xy 、3 d xz 、3 d yz 、3d z 2、3d x y 22-(2) 能 量 顺 序:(E) < (C) < (F) < (A) = (D) < (B)。
4. 确 定 一 个 基 态 原 子 的 电 子 排 布 应 遵 循 哪 些 规 则? 下 列 电 子 排 布 式 各 违 犯 了 哪 一 规 则? (1) 7N :1s 2 2s 2 2p x 2 2p y 1 (2) 28Ni :1s 2 2s 2 2p 6 3s 2 3p 6 3d 10 (3) 22Ti : 1s 2 2s 2 2p 6 3s 2 3p 104.解: 应 遵 循 的 规 则: 能 量 最 低 原 理, 泡 利 ( Pauli ) 不 相 容 原 理,洪 德(Hund) 规 则;(1) 违 反 洪 德 规 则 (2) 违 反 能 量 最 低 原 理 (3) 违 反 泡 利 不 相 容 原 理。
5. 某 元 素 的 阳 离 子 M 2+ 的 3d 轨 道 中 有 5 个 电 子, 试:(1) 写 出 M 原 子 的 核 外 电 子 排 布 式; (2) M 原 子 的元 素 符 号 及 其 在 周 期 表 中 的 位 置( 周 期、 族);(3) M 2+的 5 个 3d 电 子 的 运 动 状 态(用 量 子 数 表 示)。
5.解:(1) 1s 2 2s 2 2p 6 3s 2 3p 6 3d 5 4s 2 (2) Mn , 第 四 周 期, 第ⅦB 族(3) n = 3,l = 2,m = 0,m s = + 12; n = 3,l = 2,m = 1,m s = + 12; n = 3,l = 2,m = - 1,m s = + 12; n = 3,l = 2,m = 2,m s = + 12; n = 3,l = 2,m = - 2,m s = + 12。
6. 已 知 某 元 素 A 与 Ar 在 周 期 表 中 处 于 同 一 周 期, 且 原 子 核 外 相 差 3 个 电 子。
试 回 答:(1) 元 素 A 在 周 期 表 中 所 处 位 置 ( 周 期、 族 ) 及 元 素 符 号;(2) A 原 子 核 外 每 个 不 成 对 电 子 的 运 动 状 态 ( 用 量 子 数 表 示 );(3) A 与 硫 相 比, 何 者 第 一 电 离 能 大? 简 述 原 理。
6.(1) 第 三 周 期,ⅤA 族,P(2) 有 3 个 不 成 对 电 子, 它 们 的 量 子 数 为: 3 1 1 +12 , 3 1 0 +12, 3 1-1 +12(3) P 的 第 一 电 离 能 比 S 的 第 一 电 离 能 大, 因 为 失 去 的 都 是 3p 亚 层 上 的 电 子,P 原 子 的 3p 亚 层 处 于 半 充 满 状 态, 相 对 较 稳 定, 失 去 较 困 难。
7.原 子 轨 道 就 是 原 子 核 外 电 子 运 动 的 轨 道, 这 与 宏 观 物 体 运 动 轨 道 的 含 义 相 同。
()。
7. 错8.以 电 子 概率(几 率) 密 度 表 示 的 空 间 图 象 即 为 原 子 轨 道, 波 函 数 的 空 间 图 象 即 为 电 子 云。
( )8. 错9.电子云是核外电子分布概率( 几率 )密度的空间图象。
()9. 对10.波函数ψ表明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动性,其数值可大于零也可小于零,∣ψ∣2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 几率 ) 密度。
()10. 对11.4f能级对应的量子数为n = 4,l = 3。
()11.对12.对任何原子核外某一电子来说,只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确定后,其能量才有一定值。
()12.错13. 对氢原子来说,其原子能级顺序为 1s < 2s < 2p < 3s < 3p < 4s < 3d。
()13.错14. 气态 He+与气态 H 原子都只有一个电子,但 He+失去一个电子比 H 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要吸收更多的能量。
()14.对15.与波函数视为同义语的是()。
15.C(A) 概率(几率 ) 密度;(B) 电子云; (C) 原子轨道;(D)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16.氢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取决于量子数()。
16.A(A) n; (B) n和l; (C) l; (D) m。
17.下列有关电子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17.C(A) 电子云形象地表示了电子在核外某处单位微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几率);(B) 电子云形象化地表示了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 几率 )密度;(C) 1s电子云界面图是一个球面,表示在这个球面以外,电子出现的概率( 几率 )为零;(D) 电子云是电子运动的统计结果,它好象形成了一团带负电荷的云,包围在原子核的外边。
18.某原子轨道用波函数表示时,下列表示中正确的是()。
18.C。
(A) ψn; (B) ψn, l; (C) ψn, l, m; (D) ψn, l, m, ms25.对于四个量子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25.D(A) 磁量子数m = 0 的轨道都是球形的;(B) 角量子数l 可以取从 0 到n的正整数;(C) 决定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的是主量子数;(D) 自旋量子数m s与原子轨道无关。
26.角量子数l = 2 的某一电子,其磁量子数m.()。
26.C(A) 只能为 +2;(B) 只能为 -1、0、+1 三者中的某一个数值;(C) 可以为 -2、-1、0、1、2 中的任一个数值;(D) 可以为任何一个数值。
27. 下列叙述中,能够描述测不准原理的是()。
27.D(A) 微观粒子运动的位置和动量没有不准确性;(B) 微观粒子运动的位置有不准确性,但动量没有不准确性;(C) 微观粒子运动的动量有不准确性,但位置没有不准确性;(D) 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确定的动量。
28. 有 X、Y、Z 三种主族元素,若 X 元素的阴离子与 Y、Z 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 Y 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 Z 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则此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次序是()。
(A) Y < Z < X;(B) X < Y < Z;(C) Z < Y < X;(D) Y < X < Z。
29. 下列四种电子构型的原子,其中电离能最低的是()。
29.B(A) ns2 np3; (B) ns2 np4; (C) ns2 np5; (D) ns2 np6。
30. 下列各元素原子排列中,其电负性减小顺序正确的是()。
30.B(A) K > Na > Li; (B) O > Cl > H; (C) As > P > H;(D) Cr > N > Hg。
31. 下列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中正确的是.()。
31.B(A) Be < Na < Mg;(B) Be < Mg < Na; (C) Mg < Na < Be;(D) Na < Be < Mg。
32. 原子最外层电子构型为ns2的某主族元素,其各级电离能I i的变化应是()。
32.C(A) I1 < I2 < I3 < I4; (B) I1 > I2 > I3 > I4; (C) I1 < I2 << I3 < I4;(D) I1 > I2 >> I3 < I4。
33已 知 Li 和 K 的 第 一 电 离 能 分 别 为 520.2 kJ ·mol -1 和 418.8 kJ ·mol -1, 推 测 Na 的 第 一 电 离 能 应( )。
33.C(A) 大 于 520.2 kJ ·mol -1;(B) 小 于 418.8 kJ ·mol -1;(C) 大 于 418.8 kJ ·mol -1 但 小 于 520.0 kJ ·mol -1;(D) 等 于 12(520.0 + 418.8) kJ ·mo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