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丰富的语言艺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语言是一门艺术,它让人沉醉,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平时多注意知识的积累,注重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但是不能片面地追求语言的美感而忽视了历史学科所固有的严谨科学,过分讲究语言艺术而忽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
【关键词】历史教学语言艺术历史教师素质【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2)09-043-02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质量。
通常把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称为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史实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论的阐析要深入浅出,要注意一堂课中语言的层次构思、语调的抑扬顿挫,重视情感的投入,努力创造产生积极情感的情境。
只有讲究语言艺术,整堂课才能象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啃书本”,而忽视了怎样“教活”历史,更谈不上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艺术。
历史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一、严谨科学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每一节内容含量大,每一节都有重点和难点,因而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和课堂语言表达时必须注意科学性取舍,做到分清主次,精讲重难点。
使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出,最终将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全面、完整,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首先应为语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历史语言不同文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
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必须符合史实;在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历史规律的时候,必须从史实出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例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
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
“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
再如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时,就应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进行。
如此才能言之有据持之成理。
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应做到读音准确,用词严谨。
比如“陆贾”不读陆jia,而读陆gu。
“赋税”不能说成“交公粮”,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不能解释为“看见哪个当官的腐朽堕落,违法乱纪,就向皇帝报告”。
如在讲授《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提问:“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
”不能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否则问题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就会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得出精确答案。
教师说“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
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
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
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不妥。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
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
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
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不够科学严谨,那么,他的教学语言也就难以做到严谨了。
二、形象幽默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
一个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形象幽默是一种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形象幽默的语言,既可吸引学生,调动学习气氛,又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幽默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现阶段理解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而不单单是调动课堂气氛。
比如在学习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时,引入了一段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请大家讨论一下,在当时(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有的说:“凤阳女人多”,有的说:“凤阳地不好”,有的说:“凤阳地处偏僻”,终于有学生说:“凤阳穷”我进一步解释:农村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体制的弊端,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支配的同时,出失去了劳动积极性。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于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样教学肯定比单纯的讲授农村经济制度改革要吸引同学,集中他们上课的注意力。
又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做到在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形象幽默,我认为应该在平时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积累,多看与历史有关的书籍报刊,增长见识,才能在课堂中信手拈来收放自如。
另外在备课的时候应分清主次,不能讲个故事用了大半节课,真正该讲的知识点却没有讲完,注意尺度把握。
三、富含感染力历史新课程除了需要历史的真实,还需要语言的感染力,教师应灵活运用课堂语言,创设美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深思熟虑。
比如学习帝国主义侵华史,课本对南京大屠杀这样表述:“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
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这些课文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有力的冲击。
讲到这里时,我说:“现在日本人最好不要到南京来(学生出现疑问的表情),来了不会安宁,这里被日本兵杀死的冤魂太多了。
如果要来,一定要带着忏悔的心来。
(提高声调)尽管我们对历史的问题不主张血债要用血来还,但日本政府至少要承认侵华罪行,给中国人一个交待,而不是像小泉纯一郎那样跑到靖国神社去祭拜甲级战犯,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这些话引起了学生深深的共鸣。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一方面,教师要有丰富强烈的情感。
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能够正确运用体态语言。
四、应设疑置辩教师授课时,如只讲活生生的历史知识,学生得到的只能是感情的表面认识,难以发现本质、规律,因此,不能片面单纯追求趣味性或形象性,而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难点,善于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跟随教师讲课思路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如讲西安事变时,惟妙惟肖地喧染骊山捉蒋,学生自是洗耳恭听,教师应在激趣的基础上,巧妙设疑置辩,利用“张学良一向对蒋忠心耿耿,不断效犬马之劳,却为何要兵谏捕蒋?”“日本侵华步步紧逼,国难当头,蒋为何不抗日却积极‘剿共’?”“蒋该不该杀?为什么?”“当时逼蒋抗日是否可能?为什么?”激起学生悬念,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
在提出这些问题时,应合理调控语言的节奏、速度、音量,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讨论条件和机会,并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然后及时释疑解难,浓缩提炼,从中总结出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加深学生对和平解决事变必要性的认识与理解,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不断提高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能够做好这一点需要历史老师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底蕴,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掌握最新的教育手段的能力。
教科书信息量的增加,媒体的发展,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面越来越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理论和知识的匮乏,会长期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所以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教师的史事功底和理论基础是做好这点的前提。
五、应有时代气息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
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
但是,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
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
引用古文也有一些注意点,要用在要害的地方。
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
”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同时引文要短小、浅显。
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短短二十二个字就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深刻透彻,却又浅显易懂。
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教师为了引用要作一大段解释,就不宜采用。
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
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就能唤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
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这不要求历史教师有极强的史料功底文学修养,还需要历史教师多了解时事,多看新闻报刊。
历史教师多看一点历史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等,这不仅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对理解历史背景也大有益处。
名人传记也要涉猎,名人逸事具有无穷的魅力,历史教师应慎重而大胆地涉及这个领域,在事实的基础上精心剪辑,通过风趣典型的事例加以复现,使人物形象突兀眼前,比正儿八经的溢美之辞更能激起学生的亲切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