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 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 教案

4.把握新闻结构及要素,你认为我们可以如何阅读新闻。
浏览——看标题和导语,即可了解新闻事件
细读——把握新闻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四、拓展阅读
班内报纸上选取几篇新闻,学生通过六要素及结构读新闻。
作业设计
1.作业本
2. 通过六要素及结构读新闻,并进行摘要。
板书设计
浏览——看标题和导语,即可了解新闻事件
3.思考: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比较完整地告知,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你又会如何说呢?
明确:(1)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完整地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3)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细读——把握新闻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例题&解
生板演
教学反思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结合练习:省编作业本P3活动一(1)明确两篇消息的结构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
月日
主备人
课时
1
二次备课
辅备人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
课题
从新闻角度读新闻——新闻结构及要素:《消息两则》
教学目标
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
美国新闻学家亨利·比彻说:“新闻是庶民的教授。”意思是阅读新闻可以让我们获益良多,在单元预习中大家对新闻已经有初步了解,那么如何阅读新闻呢?
1.比较阅读教材文章《消息二则》中的两篇文章,找出他们在文章结构共同点。
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2、自由朗读课文,理清二则消息的“六要素”。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司令的命令;
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三、学生活动一:新闻观察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