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集_初中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集_初中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集_初中语文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 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 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 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 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 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 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6.联系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四、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3、理清课文的线索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紧扣线索安排情节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教学准备:有关长征题材的录象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理清文章的脉络 2、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学准备:录象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二、简介文章体裁和作者: 1、本文是小说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2、作者是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城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词注音:焦灼(zhuó) 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 愠怒(yùn)霎那(shà) 长沙县星沙中学备课纸 蔫巴(niān) 抽噎(yān) 四、整体感知悟精神: 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五、抓住线索理情节: 1、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开端) 2、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发展) 3、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发展和高潮) 4、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结局) 六 、学生划出对杨光和副主席描写的语句:教师重点分析第三段,提问: 1、当杨光得知担架上的危重病人就是病重而昏迷的周副主席时,他有哪些反应?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反应的? 2、作者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时,运用了哪些描写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动作描写有“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闭住”、“抖动”、“吐掉”等;神态描写有“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贵品质和非凡气质。 七、作者重点描写了主席的哪方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八、作业:课外阅读王愿坚的《七根火柴》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分析人物形象 2、体味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比较阅读本文和《七根火柴》教学准备:《七根火柴》的情节简介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揣摩妙点,分析人物形象: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2、作者重点描写了主席的哪方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分角色演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主席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4、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5、说说你以前对周副主席的哪些事迹有所了解,结合本文提供的材料,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长沙县星沙中学备课纸 5、小结三、理解正文前的引文中的“最甜”一词的双关义明确:“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体味生动、准确的语言:找出文中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五、比较阅读显能力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3、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六、从课文提供的材料说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七、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八、作业: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 (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 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教学主线饱满而且清晰。 教师创造性地抓住“平险”这个短语,成功地串起了课文的艺术特点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两次分析的“活动”量很足但又不失之过难,问题虽然不多然而却很讲究问题出现的层次性,特别是对愚公形象的分析,不仅仅只是注意到细腻,而且更注意到准确——从人与自然斗争的角度表现“人定胜天”的思想,从所做事情的公益性正义性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我们说此教例很准确地掌握了分析的“入射角”。 此教例也引起我们一个有趣的回味:为什么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黔之驴》、《愚公移山》等诸多寓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忽视《愚公移山》的寓言特点呢?

相关主题